佛曰:有一颗因果心,你将会更明智

爱思考的工具人

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果“因果”两字,人人会说,但是它的意义不见得人人能懂。许多人只能认识“果”,不能认识“因”。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人在制造种种恶因的时候,不知道严重;一旦果报来临,才知道大事不妙,却是后悔晚矣。

前世今生

诸苦由恶生,乐由善业积。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同声共哭的共业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婆罗门阶层的富翁,家财万贯,膝下有一独子,年方20岁,刚娶媳妇未满7天。有一天,夫妻俩到后花园赏花,丈夫因为爱妻心切,爬上高树要攀花,想不到树枝忽然断裂,人掉到地上,活活摔死。

当时全家人抱着尸体,悲痛欲绝,连来探视的亲朋好友都为之拭泪,他的父母、新婚妻子,更是哭得呼天抢地死去活来,怨怪老天爷不长眼睛,等依俗送葬后,全家大小仍然沉溺在悲伤的情绪里。

佛陀知道后,悲悯他们,便前往慰问,语重心长地告诉富翁说:“听我的劝告,万物万事都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祸与福也是相连的,现在这个孩子死了,但有三处众生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谁的儿子,谁又是他的双亲吗?”

富翁知道佛陀意有所指,因此停止哭泣,请求智慧的佛陀为他开示。

佛陀说道:“在非常久远以前,曾经有一个孩童手拿着弓箭,来到一棵树下,仰着头搭起弓箭准备射鸟,当时旁边有三个孩童鼓励他说:‘如果你真的能射中,才算真英雄呢!’这孩童就很得意地拉起弓箭,果然一箭就把树上的鸟儿射死了,当时旁边的三个孩童看了,都不禁为他欢呼鼓掌。

“后来经过无数劫的生死轮回,当时那三个在树下的孩童,一个有福报,现于天界为天神,一个在海中为龙王,另一个就是婆罗门长者你,至于当初在树下射鸟的那个孩童,前生在天界

为天神之子,命终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在不幸从树上摔落而死之后,马上投胎化生为龙子,偏偏在他投胎刚化生时,却马上被大鹏鸟吃了,而那只大鹏鸟,便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那只鸟所化生的。

“现在,有三处在为这个儿子哭泣,一个是天神,一个是你,一个是龙王,你们都因为他曾是你们的儿子而伤心欲绝,这全是因为在前生,你们鼓励他射鸟杀害生命,射中了又大加赞美一番,所以今生,你们三个,同时在天界、人间、海中为他哭泣,这全都是因无知而鼓励杀生的报应啊!”

三个无知的小孩,为了偿还“事前鼓励射鸟,事后又欢呼鼓掌”的共业,虽然经过了无穷远的时间,但在因缘巧妙的驱使下,彼此虽然各在天界、人间和海中转换了不同的身份,但却以父子的“结合”关系,同声一哭,来了结那份终究无可逃避的共业。

有前因才会有后果,果与因从不间断。一系列生命的存在,一个接一个,与灯焰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一个元素灭了,另一个便接着生起,相续不断,中间没有丝毫的间断。

因果的可怕,在共业的显现上,尤其可以窥其不爽的原理,因为无论时空如何转换,身份关系如何转变,因果如何纤细,等因缘际会,所有的人、事物,都将摆在“因果”这架公正的天平上,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1)嗔怒造成的恶报

有一个中年男子,耳朵重听,且有严重的耳鸣,他深受耳疾之苦,已经有15年之久了,也就是30岁出头,他就深受耳疾的困扰。重听和耳鸣,虽然不是一种多么严重的病症,但“重听”会严重地阻碍他和别人的沟通,让他无法轻易地随时听闻他想听的,“耳鸣”,会严重地干扰他自己的情绪,让他无法躲避他不想听闻的声音。

对一个正逢青壮年,事业刚待起步,美好人生正展现在眼前的人来说,罹患这么一种不大不小,却足以令他沮丧的病,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巧合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症,一种是想听听不到,一种是不想听却又不得不听,两种性质迥异的病象,却巧合地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这位中年男子,是一个脾气甚大的人,他的胸中好像有一座嗔怒的火山,随时都会爆发,而导致这种嗔怒脾气的,不是由于疾病的困扰,而是“习气”。

“这个今世有着嗔怒习气的人,前世,同样也有着嗔怒的习气。”佛陀说。

在前世,他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性情暴戾,颇难伺候,动不动就打人耳光,不止家里的佣人动则遭殃,在外,也仗着财粗势大,动不动就打人耳光。因此,在一生中,他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耳光,但除此打人耳光的“嗜好”外,他的心地并不坏,也颇孝顺。

这样一个前世喜打人耳光,今生罹患耳疾的病症,颇符合因果律。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个中年男子之所以罹患不算轻的耳疾,与其说完全是由“业力”的作用,不如说是由“业力”和“习气”或“个性”相互招感所致。这个男子,前世由于嗔怒的习气,常打人耳光,当造下这样的业“因”后,今世由于嗔怒习气未改这个“缘”,当“因缘”俱足,耳疾的“果报”,就加速形成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个男子,今生能够稍改嗔怒的脾气,那么,耳疾的程度当可减轻,或做某种程度的转化。

今生今世有着嗔怒习气的人,前世,也有着嗔怒的习气。嗔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无明情绪,有嗔怒习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无名怒火,随时都准备要发泄,而导致这嗔怒脾气的,是由“业力”和“习气”或“个性”相互招感所致,当“因缘俱足,由嗔怒造成的恶报,就加速形成了。

一个人的“命运”也是这样,因为命运的形成,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和今世的“个性”交织而成。很多命运上“注定”要发生的事,常常是借着个性里的一些物质而表现,好的命运,常借着良好的个性特质而显现,不好的命运,常借着不良的个性特质而显现。因此,与其说个性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说命运借着个性的特质,而显现出它欲显现的面貌。

(2)因果分明

悟达知玄禅师还是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耐心地为他擦洗敷药,并照顾他的疾病。病僧痊愈后,就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欣仰其德风,备极礼遇,特尊他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禅师亦自觉尊荣。一日,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国师遍访群医,都无法医治,正在束手无策时,忽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指着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达国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吗?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故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高傲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着你身。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晕倒过去,苏醒时,膝上的人面疮亦已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参禅悟道,虽然明心见性,但轮回因果相报,却历历分明,谁也逃脱不了,报应有所谓现报、生报、后报,但不会不报。

(3)三生石上旧精魂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3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3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13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3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13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三生石上旧精魂(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莫要论(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惭愧情人远相访(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此身虽异性长存(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事茫茫(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欲话因缘恐断肠(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山川寻已遍(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却回烟棹上瞿塘(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再过3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80岁。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在中国社会极有名,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人们对前世与今生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4)嘴里芹菜的香味

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他高中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26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26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26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26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学会布施

人们常因贫穷而产生恶毒之心,那么贫穷的根源究从何来呢?

它就是从贪得无厌而不肯布施修福,以致换来贫穷的下场。

就像我们虽有很多的钱财,却不懂得拿去投资、储蓄,等到山穷水尽时,我们就成了贫穷的俘虏。

懂得布施,就是离苦得乐的良方灵药。你有七种东西可以施舍有一个人,因为事事不如意,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

他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快乐,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他又说:“可我已经是身无分文,我用什么来布施!”

佛又告诉他:“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第七,房施,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

佛最后还说,无论谁,只要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1)布施应当细水长流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事业,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化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100两银子。他说以此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功德香火钱。”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发心,只见佛光禅师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言语实在值得大家品味与深思!

应使布施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而且应该细水长流,不可急功近利。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在关注别的利益的同时,我们自身的长期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

(2)布施不图回报

一天,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无相禅师,说是要捐助建法堂。无相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看了,对此非常不满。因为在当时,50两黄金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给平常人用大概能过好几年,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信徒就紧跟在无相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50两黄金。”

无相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

看到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道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如果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那就要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了,从此你就与佛祖‘银货两讫’啦!你说可以不可以呢?”

信徒听着听着就立在那里,再也不敢动了。

布施不是做买卖,如果夹带了贪图功利的不净心理,那就不算真布施。人不能为了得到回报而布施,那样就没有意义,当然也得不到任何福报。

布施不在于多少,而是看你是否真心做好事,是否能切切实实地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你有心,哪怕只是一句赞美的话都会有莫大的功德。

(3)不知道布施,是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十分小气、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到我家去,向她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女施主,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女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女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女施主!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个女人听后便了然于心了。

吝啬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正如一个人的手一样,攥之为畸,展之亦为畸。只有合展皆具,才为正常,也是正常中的美的体现。

诸恶莫作

须知: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切记:不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不造恶业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着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听闻微妙的法要,而远离邪魔蛊惑及一切恶法,并守持五戒,不造恶业,以此消除一切灾难。”

佛陀说:“真是有善根的国王啊!能够用智慧整治国政,为人民种下未来的善因,并引导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之后,国王便亲自准备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到来。接着,佛陀和随行的弟子们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国王的供养。待用完斋,佛陀升座为国王及子民们宣说佛法。

此时聚集听法者众多,恰好有两个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便很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随弟子们犹如忠臣般地随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大德行,才能使国君这样恭敬地供养!佛陀是这样的尊贵,我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却说:“这国王可真是愚痴!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和地位,为何要对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头牛,其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拖着牛车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身上又一无所有,这有什么好值得尊崇与追随的!”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夜里两人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并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龙天护法的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却招感地狱里的众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烧一般,因而神志不清跌到凉亭外,被过路的车子碾死了。隔天清晨,同行的商人见状,怕回国时国人会误以为是他因贪朋友之财,而行不义的手段,只好离开本国转往他国流浪。

此时,该国国王驾崩,并留下预言:“将有一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我那匹神马向此人屈膝下跪,那么他就是王位继承人。”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找寻未来的国王。刚好这个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舔舐他的脚,所有的臣子便很高兴地认定这名商人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新王,于是请他回王宫继承王位。

成为国王之后,商人心想:“我这一生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福报?想必是因听闻佛陀的教诲,获其慈悲庇佑所致。”便与群臣出发前往舍卫国请教佛陀,以释疑惑。

佛陀为他开示:“当年波斯匿王在供养三宝时,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至诚的恭敬心,因此种下未来成为国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骄慢,因而种下了恶念的种子,所以感得车祸之因。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无非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于是佛陀说偈: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佛陀说完偈语,国王及臣子们终于明白心是善恶源之本,十分喜悦。

一个善念能使人摇身变成国王,一个恶念也能使人暴毙于马路上。为人之道,就是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时时起善念,不起恶念,做任何事都能尽心尽力,凡事才能成就。

(1)害人之心不可有

释迦牟尼刚刚开始传教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有时甚至遭到挑衅和人身攻击。但他凭借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战胜困难、化解矛盾。

有一次,释迦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愤怒的婆罗门。那个婆罗门十分仇恨佛教,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发现世人尊敬的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后,一个主意在他心头滋生。

他轻手轻脚地绕到释迦牟尼背后,趁释迦牟尼不注意,抓起一把沙土,就往释迦牟尼的头上扔去。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刹那,突然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飞来,洒得他一头一脸,十分狼狈。

他想发作,却没法开口,气得满脸通红。

街上许多人都看到刚才那一幕,都盯着他看,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下了头,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这时,他耳边响起了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如果想污染清净的东西,或者想陷害心无邪念的人,罪恶反而会伤了自己。”

听了这番富有哲理的话,那个婆罗门顿时恍然大悟,决定反思自己的行为。

发自本心地去工作、生活,舍弃那些恶的意念与行动,真诚地与人为善,你会发现生活中蕴涵着无限的风景和乐趣。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不伤害别人,才能得到喜悦与快乐,如果仅想损人利己,最终会得不偿失。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一个人如果总是费尽心机想着怎样去陷害别人,他生活得必然不快乐。越是想陷害别人,越是不能得逞,到后来只能是害人不成反害己。

(2)心中有善,才不会生恶

禅师有四位新入室的弟子,在一日晨课上,他们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话题争论起来。争论到最后,又转到人性中是善多,还是恶多的话题上来,最后集体决定去师父那里寻找最后的答案。

禅师听完他们各自的陈词,起身将他们带到许久无人管理的后院。那里,长满了杂草。

禅师环顾众弟子,开口问道:“怎么才能彻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弟子们全都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突然问这么一个没有来头的问题。

一个弟子抢先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微笑地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也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说完,察看师父的神情,禅师依然微微点头。

第三个弟子说:“现在正值秋季,等冬季的时候,待草全部干枯变黄,等天晴时,一把火可以全烧掉。”禅师也报以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必须把草根全部挖出来。”说完盯着禅师,等待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禅师说:“你们现在已经有了各自的办法;我也有,先放在心里不说。后院的这块地已经荒废了很久,我现在把这块地分成五块,我们一人一小块,互不干扰,用自己的方法来除草,等到来年的春天再看分晓吧。”

转眼,第二年春天过去大半,弟子们又随禅师来到这里,却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地里,又一层层地长出了杂草。

而禅师自己的那块地,长出的则是绿油油的麦苗。

人的恶就像是杂草,除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只有修养自己的美德,不断完善自身,才能让心灵更纯净。

(3)作恶终有报

一头狮子生病躺在洞穴里,除了狐狸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来探望国王的病。狼就利用这个机会对狮子说狐狸的坏话。

狼正在说狐狸一点也不尊敬国王,所以都不来探病时,狐狸来了,刚好听到狼说的最后几句话。狮子看到狐狸来了就大吼,狐狸请求给他解释的机会,然后对狮子说:“在所有动物中,还有谁比我更关心您的病情呢?我到各处去找医生,问他们该如何医您的病,现在终于找到治病的方法了。”

狮子命令他马上说出来。狐狸回答说:“活剥狼的皮,然后趁热披在身上。”

因此,狼马上就被撕裂开来,狐狸笑着说:“不要唆使主人产生恶念,应该向它灌输好念头才是!”

做恶事终归会有恶报,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当你在诋毁别人的时候,别人已经将你推进了不可挣扎的生命漩涡。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过程,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纯洁清净的心。

为善进君子之城,作恶入小人之乡。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小恶毁掉大希望

一日,佛祖从地狱之井往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祈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强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接受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强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强盗因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刀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强盗连最后的一点儿怜悯心都没有了,佛祖怎么能救他呢?

其实,既然蜘蛛丝是佛祖抛下来的,怎么会断呢?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恶,更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于本心,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性。而恶,只是内心中的一念,贪婪、欲望酿造了它,最终会毁掉所有的希望。

众善奉行

让内心的阳光照亮别人,自己就会变得更明澈;把你的知识与别人分享,自己就会变得更通达。当我们乐意和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时,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喜乐和满足。金钱也是好东西月船禅师是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绝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有些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私下批评。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呢?”

那位女子回答说:“你要多少我就付多少!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泼墨!”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往,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请客人,月船禅师用上好的毛笔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位女士就对席间的客人说:“这位画家只知道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女士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你出多少钱啊?”

女士回答:“哦,随便你要多少我都给你。”

月船禅师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画完立即离开。

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灾民。又因为他的师父生前发过誓愿建一座禅寺,但却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老人家的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再作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钱,不一定肮脏,要看它是怎么来的,用在哪里。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作品,不计毁誉地求取钱财,但他是为救人救世,这钱很干净,很高尚;心不一定清高,尽管有些人会故作清高。像那位女财主,似乎视金钱如粪土,但她恰恰俗不可耐,以为拿金钱可以买到一切。

(1)善恶存乎一念间

宋朝卫仲达的故事,世人皆知。

卫仲达才30几岁就被阎罗王抓去,阎罗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他罪业的簿子摆满阎罗王的大厅,善念、善事只有一张纸,卷成一卷。

卫仲达看了这种情形,心里疑惑,就问阎罗王:“我很年轻,纵然造罪业,哪里会造这么多?”

阎罗王告诉他:“罪业不必你去做出来,起心动念鬼神就有记载,你起个恶念就给你写了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

他就问:“我那个善事很少,是哪一桩善事?”

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

他说:“我虽然力劝皇帝,可是工程还是做了。”

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你是诚心诚意为民众,这一念真诚的善心非常可贵。”于是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善恶两个记录分别称一称,结果他的善重,恶轻。

由此可知,心生善念即有功德,心生恶念即是罪恶。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在于你做的事儿,而是看你做这些事情时心里怎么想,目的是什么。一心为众生,绝对没有私心,绝对不为自己,那就是善,就有功德;名义上助人为乐,真正的目的还是为自己,那就是恶,就有罪恶。我们要常常冷静地反省、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做任何事情都要至诚至善,不要自欺欺人。

(2)弃恶从善,魔也成佛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他满脸疑惑地问禅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过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强盗的“魔心”变成了“佛心”,禅师亦成就了人世间最大的善。

佛教里推崇人善良的本性。只要你能够一念回转,放下一切感受,不再执著于邪念,那么你的心灵仍然会像以前没有污染过一样。不仅如此,还可以立即成佛得道,解脱痛苦与烦恼。“千古善恶由一心,心若无时罪亦空。”禅师正是相信垢衣可浣,人能够弃恶从善,所以才甘愿自毁名誉来拯救强盗那颗已弃恶念的凡心。

心是一切的根本。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何谓佛心?何谓魔心?佛心,教你看什么都顺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么都不顺眼。让魔心变成佛心,是最大的善。

(3)大象从善

善非善,恶非恶,一位得道高僧曾给弟子讲了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正所谓良师益友,指点教诲,脱离恶道,受用无穷。

从前,印度的一个国王饲养了一头大象。它力大无穷,勇敢凶悍,在战场上能一举打败敌方的进攻。如果处决罪犯,它会去执行踏死对方的任务。

一次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烧毁,只好搬迁到另一个住处。在新住处附近有一座寺庙,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经,经文里有一句话说:“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恶者下沉深渊。”

大象不分昼夜都听到这句话,感动肺腑,以致性情渐渐温和,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一天,国王命令大象去踏死一名重大罪犯,罪犯被拖到大象的住地。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轻触了几下犯人,就自行离去了。后来凡是被拖来的罪犯,大象全都用这种方式处理。国王看了大为发火,召集一群大臣讯问原因。

群臣议论纷纷,有一位大臣禀告说:“这只象的住所旁边有一寺庙,所以,大象必定是朝夕听闻禅的教诲,心生慈悲。如果现在把它放在屠宰场,让它日夜看见屠宰的情形,必定会再起恶心。”

国王觉得有道理,立刻派人把大象牵到屠宰场附近,让它每天都看到斩杀、剥皮等残忍的事情。大象果然又恢复了昔日的恶性,残忍凶猛的动作愈来愈厉害。

天下一切苍生,既非善,也非恶,是没有定性的。全都因环境和对象的不同,才会产生善恶的行为。畜生尚且如此,人类也不例外。寻求良师,听闻禅的教理,实在很有必要。

如果遇到外道邪见的恶知识,就会长期在三恶道里流转不息,始终不能脱离;如果常怀信敬之心,遇到良师益友,得到奥妙的指点教诲,就能脱离恶道,获得无穷受用。

(4)让恶人改恶向善

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恶,皆为恶!

能让恶人改恶向善,是最大的慈悲最大的善。能让别人和自己活得坦然,是一种大慈悲。

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禅房里念经,突然闯进来一个强盗,他用尖刀威逼七里禅师,七里禅师却镇静地说:“不要打扰我念经,你要的钱,就在抽屉里放着。”然后又聚精会神地念经,不再理会他。

那个强盗正要把抽屉里的钱全部拿走,七里禅师说:“你多少给我留一些,我有用。”

那个强盗感到很惊奇,又想既然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钱,那就留下一些钱吧。就在他要走的时候,禅师说:“拿了我的钱,至少应该说声谢谢呀!”

那个强盗于是开玩笑地说了声“谢谢”,然后打开门,飞快地跑了。

可是才走没多远,他就被路过的官府的人抓住了,强盗对抢七里禅师的钱一事供认不讳。官府的人找到禅师,对他说:“这个人可曾抢劫你的财物?”

禅师说:“没有呀!钱是我给他的,他已经谢过我了。”

官府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强盗放了。强盗感激万分,拜倒在七里禅师脚下说:“求禅师收我为徒。”禅师看他诚心悔过,于是就收他为徒了。

当强盗用刀抵着七里禅师的时候,禅师用一种只有禅宗才会采用的方式,指点强盗“改邪归正”,这是禅师的本性。在他看来,度人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一个人要活得不窝囊、不暗淡、不委屈、不晦涩,才能抬头挺胸,尽到应尽的责任。人应当活在义务里,才能通畅光明,坦然无愧。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导众生,而从不控制众生。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心怀一念慈悲意,空静灵明入菩提。

心正才能证菩提之道,心歪则万事皆空。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

禁止杀生

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持守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屠夫谢罪无德禅师教徒非常严格,在他座下,有一位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

无德禅师知道了以后,就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应该到后山跳下悬崖去舍身谢罪!”

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闯下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悬崖边,预备殉身谢罪,但往下一看,唉哟!峭壁悬崖,只要往下一跳,立刻粉身碎骨,此时命在须臾,沙弥心想:跳下去,必死无疑;不跳呢,违背师父的指示,这可怎么办呢?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

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刚巧经过此山,看到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便上前问道:“小师父!你为什么在此哭得如此伤心?”

沙弥回答道:“我踏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自杀,忏悔谢罪!”屠夫一听,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血腥,这罪过岂不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自杀,让我跳吧!让我来代你谢罪赴死!”

屠夫一念忏悔心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典故,大概即源于此!罪孽并不是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了罪孽而不肯忏悔!

(1)每个生灵都值得珍惜

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虽然近在咫尺,却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当水洼里的水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时,这些小鱼都会窒息而死。

男人继续朝前走,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把地上的东西抛向海里。他走近仔细一看——原来小男孩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

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快活地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就像做游戏一样。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生命需要相互支撑,每个人都很渺小,力量也很有限。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遭遇各种挫折坎坷,都会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只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2)菩萨杀生吗

一个小和尚问师父道:“菩萨杀生吗?”心中却在想:师父一定回答不杀,哪有菩萨还杀生的呢?却不知师父十分严肃地回答:“杀!菩萨经常杀生,且还忙不过来呢。”

“什么!”小和尚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好像听到了天外来音。“菩萨怎么会杀生,还经常会杀生呢?”

“为救度众生,为降妖除魔!”老和尚平静地回答。

“那么,菩萨岂不是犯了杀戒了吗?”小和尚困惑地问。

“犯戒又不犯戒,”老和尚耐心解释,“犯戒是因为有杀生之相,破了戒的形式;不犯戒是因为菩萨心中根本没有杀念,所以符合戒的精神。”

“那么,菩萨于杀生之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小和尚好奇地问。

“菩萨杀生时,当作此念:救助被害众生使他们免于水深火热,救助害人恶魔让他们免于万劫沉沦!”

“菩萨杀生,会不会下地狱呢?”小和尚追问。

“菩萨常入地狱。”师父回答着。

“为什么?”小和尚不解。

“菩萨救助众生从来没休息过,所以降妖除魔也永远不会停下来啊,又怎能不常下地狱呢?”

“菩萨明知会下地狱,为什么还要杀生呢?”小和尚越发不解。

“这恰好是菩萨的精神所在。”师父庄严地说:“为救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其实替别人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可以换来别人的信任和认同。

(3)送你一碟稀罕菜

隋代障洪山智舜禅师,原籍赵州(今河北赵县)。他平凡普通,并不是一位著名人物。然而,他走在大街上,很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因为,他的光头太光了,比一般和尚的头还要光——连耳朵都没有。他之所以没有耳朵,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耳朵当一盘咸菜送人了。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