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传承两千多年至今。1911年辛亥***以前称为新正、元旦、元日、正旦、三元日等。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年是标志着除旧布新的时间民俗,所谓“岁首”就是指一年之始、一岁之始,那么有哪些重要的节俗与文化意义呢?
春节原意并不指岁首,而是指立春之节。因为立春与岁首相差不过几天,春节最早不会早于立春前15天(阳历1月21日),最晚不会晚于立春后15天(阳历2月20日)。先秦时期,虽然没有出现“春节”这个明确的称谓,但蕴含春节意义的“岁首”观念开始形成。古人认为物候周期性变化与农事相关,将一年的时段做了划分,“十一月为岁首,十月以后为岁暮,九月为岁聿其暮,”岁暮、岁首观念是春节时间的雏形。周代的寒食节在岁首举行,由“改火”习俗衍生而来。在时节的循环转换过程中,古人将“万物以之始而为今岁首,以之终而为去岁末。”岁首是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现的时间,因此于岁终、岁首交替之际“改新火”来迎接大火星,进而形成了“改旧火为新火”的习俗。《日知录之余·刊误》记载:“改火以春,是一岁之首,既日就新,即去其旧”。可知改火的仪式是熄灭旧火,重取新火。周代以前,一年只在岁首才钻取新火,保留火种以备常用。在旧火即灭、新火未来的这段时间内,只能断火、食冷食,后来寒食节文化中又加入介子推的传说。据东汉桓谭《新论·离事》云:“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郑玄将隆冬解释为是仲春二月。到了唐代,改火才定在清明前两日。
山西人年节中的“旺火”习俗,应该就是隐喻岁时交替中“改新火”的特殊意义。旺火较早的文献记载,如明代陆深在《浮山遗灶记》中记载到“岁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这里的浮山指的是山西平定县的浮山,石炭即山西的煤炭。上元夜用炉燃石炭的习俗,意为女娲补天的历史记忆。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形成垒旺火习俗,各地垒制方法不同,如晋北用大炭块垒制的叫旺火。晋南、晋中用木柴、柏枝和秆草点火,称为柏枝火和点旺草。晋东南是泥塑造型,中间填充煤炭点燃,根据外形特征叫塔塔火、生肖火、狮子火等。山西人过年的旺火习俗,多姿多彩,内涵丰富,表现出不同历史环境中“火”与“仪式时间”的文化意义。
晋北大年初一早上,凌晨放“开门炮”后,各家各户都要烧旺火。清乾隆《大同府志》:“元旦垒炽热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清道光《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清同治《河曲县志》记载:“上元前后三日,街巷燃灯爇(ruo)石炭于门首,谓之火龙。”“火龙”即晋北旺火。《偏关县志》记载:“垒旺火,除夕各家院内均要垒火塔,旺火贴为‘旺气冲天’,深夜三四点,要点燃旺火响炮、敬香、敬表、敬供接神。”人们还要用树木、柴草、煤炭,架起旺火,再置以柏枝,接神后由家里的男子点燃,也有的地方是点燃院内火炉,俗称“年火”。民国《临汾县志》载:“‘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
烧桑盆正火
旧时新年还有一些特色的风俗,现在都已很难见到了,如山阴县的烧桑盆取新年正火,就是这样的例子。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换桃符门神悬祖先像并钟馗图向暮置襍薪爇于庭,曰烧桑盆。”相类似的民俗《泽州志》记载到:“元旦焚桑柴,名正火。”
点旺草
晋中一带乡村在正月初一早上要点旺草。各地旺草的材料多有不同,谷草、秸秆、木柴等因地选材。除夕晚上,各家各户把谷草等材料扎头捆好,放于院子中心,一般是扎三捆,正月初一清晨,人们穿上新衣服,齐聚院中,围在旺草四周,由家中长辈从上开始点旺草。待旺草燃烧旺盛之后,长者带头,无论长幼都要跨过旺草,寓意规避灾祸,顺利如意。等旺草熄灭后草灰并不急于打扫,过了初五才能收拾干净,意在使旺草的福运在家中多做停留。
打圪针火
柳林南山一带正月十五要打圪针火。点火用的柴火必须是用野地里新砍回来的新圪针,到晚上时,要点火放鞭炮,火苗变小后,要跳火堆。小孩子由大人抱着在火堆上往返跳几次,有消灾除难的意思。火星灭后,还要在柴烬上烤枣山吃。男吃枣山的上半部分,女吃枣山的下面,然后在火堆上扣一个竹筛,等到第二天早上,用筛子筛灰烬一次,筛下什么种子,预示那种农作物来年会丰收,养牛羊的人家要在山头点火,柴火是高粱杆之类,一般不用圪针。
狮子火与人火
狮子火是晋东南长治一带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旺火形式,通常用泥塑一个造型,中间填充柴煤,点燃之后火会从造型的口眼中喷出,美观好看,十二生肖形状的叫做十二生肖火,狮子形状的叫做狮子火。如民国《翼城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人家翦彩纸为条,黏绳上缚门外二壁,夜悬纱灯十数对。门内必设燎光如白昼然。每祠庙前列木架油盏,以彩纸罩之,望之如列星名曰灯山。塑泥为人兽形,空其中以煤炭实之燃,则眼鼻腾焰,谓之狮子火,又曰烧秦桧。”这两种旺火形式现在还非常盛行,如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的六笼狮子火。旧时,也有以人为造型的叫做“人火”,清代《泽州府志》记载:“范土为人洞其中,以纳火曰‘人火’。”“上元设脯糒果醴,悬灯于门外,列炉焰名曰“人火”,有范土像人物者,中空吐焰,光彩腾灼。”现在这种形式的旺火已经很少见到了。
塔塔火
太谷、榆次等平川一带,在正月十五每条街道或住户家门口,都要垒火,从十四开始生起,一直要烧三天,这种火是用砖砌成塔形,下宽上窄,高约四尺许,砌砖时都不实垒,而是架成花栏而上,中间留下空隙,以便晚上向外喷火。这种火一般称之为“塔塔火”。
棒锤火
在每年元宵节期间,晋中寿阳、平定、昔阳、和顺一带每条街道或住户家门口都要垒火,火垒得有一人高,中间填装碳块,有时一个农用平车的碳只能填一个火,要连填三日,晚上火焰高喷,将夜里照得通红通红。人们称之为“棒锤火”,因外形如棒槌而得名。塔顶部随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塑成兔、牛、马、鸡等生肖造型,在通红的火炭中栩栩如生。
十二生肖火
十二生肖火在太原清徐县清源和晋东南长治县一带流行盛广,它是用煤和粘土混合起来和成煤泥,垒制成十二生肖动物的造型骨架,并要在垒好的动物形象上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使动物形状更加生动可爱。每逢年节时,各家户都要垒十二生肖火,什么年就垒什么生肖火。
柏枝火
柏枝火是晋南闻喜县流行的一种春节游艺活动。在初一清晨老幼早起,燃放鞭炮,燃柏枝火,全家人从火上跳过。各家户门槛内会横放一根系着红布条的木棍,其意皆在趋吉避凶。现在这种跳火、放棍的习俗已经很少见到。
烤柏火
晋南河津县腊月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柏叶,让水分蒸发,在初一吃早饭前点燃,一家人围着烤火,每个人都要把手放在火焰边烤一烤,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柏”取谐音“百”字义,寓意烤了柏火可以长命百岁。襄汾连村相传柏叶气味能防止不吉利的九头鸟到本院上空飞翔,烧下的柏叶灰粉于正月初五早晨撒到院外周围称作“淤财”。
跳火
晋南一带很少有煤炭垒制的旺火,大多是用柴火或麦秆火代替,寓意和旺火较为相似。这种习俗现在仍然是正月初一隆重的仪式活动。大年初一清晨,全家老幼早早起床,燃放鞭炮,燃柏枝火,人人都会从火上往返腾跳跨跃,据说可以跳掉晦气,趋吉辟邪。
打夜火
山西吉县很多地方在正月二十三都要拾一大堆柴火,在自家院中或村子中央放夜火。大火将燃尽时,人们常常要拿两只筐子相对滚出,如果两只筐子能撞在一起,说明家庭和睦。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伏羲女娲滚磨扇成亲繁育人类之功,也是为了祈求人祖保佑家中和顺兴旺。打夜火结束后还有很多的讲究,有的将火灰分十二堆,里面摊上年食白馍,烤为焦黄色后人人争抢而食,说吃这种馍一年四季有力气。有的第二天要观察火堆的颜色,以颜色来推断春种是否有雨和来年收成情况。如果碰上灰堆为白色,那么当年就要请“人祖爷爷”(女娲神像)到人祖山祈雨,以求风调雨顺。如今放夜火的习俗虽在,但近年来祈雨的活动很少了。(编辑:郭勇)
更新于:28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