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开国中将韩伟临终前叮嘱儿子:骨灰不进八宝山,我对不起他们
1934年11月,湘江两岸硝烟弥漫。中央红军在此遭遇***军队的疯狂围堵,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和团长韩伟,带领6000多名闽西子弟兵,担负起掩护主力渡江的艰巨任务。谁能想到,这支英勇的部队最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一段尘封已久的悲壮历史,正等待我们去揭开。
2009年,湘江战役75周年之际,一位老人带着一盒骨灰,来到湘江畔。他是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在湘江边,他为那些无名的英烈立了一块碑。碑上没有任何名字,只刻着:“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这块无字碑,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泪水。它让我们不禁想问:这些无名英雄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何甘愿付出生命?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34年。那一年,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长征。在湘江两岸,***重兵布防,妄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
面对这样的危局,红军采取了“抬轿子式”的突围战术。走在最后面的是红五军团,而红三十四师则是后卫中的后卫,充当全军的掩护者。韩伟所在的红三十四师100团,就是这支殿后部队中的殿后。
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韩伟他们放在最后面?这就好比下棋,要想保住主力,就得有人甘当“弃子”。韩伟他们的使命就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用血肉之躯为主力部队开辟生路。
战斗异常惨烈。红三十四师的将士们高喊着“誓与阵地共存亡”,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弹药用光了,他们就和敌人肉搏。有个连长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却还咬牙带领全连继续战斗。
这场仗打得,简直像古代的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朱德总司令连发几份“万万火急”的电报,要他们“最坚决的作战,直至最后一位战斗员止”。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在让人送死啊!
经过激战,红三十四师只剩下五六百人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师长陈树湘和团长韩伟却为谁留下掩护而争执起来。这场争执,活脱脱就是一出“你死我活”的反向戏码。
最后,韩伟留下断后,陈树湘率主力突围。谁知天不遂人愿,陈树湘刚带人渡过苗源,就被敌人发现了。千钧一发之际,韩伟率人及时赶到,对陈树湘喊:“你们另选渡河!快!这里有我!”
这一幕,不就是古代那些“断后”名将的翻版吗?关羽当年五关斩六将,不也是为了掩护刘备突围吗?
可惜好汉难敌四手,陈树湘最终还是没能脱险。为了不被敌人利用,他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这种壮举,恐怕连古代的岳飞听了都要竖起大拇指。
韩伟这边也好不到哪去。退到山顶时,全团只剩30多人了。突围无望,韩伟高喊一声“砸掉枪支,跳崖!”,率先纵身跃下。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四渡赤水”啊,只不过这次是跳崖保命。
幸运的是,韩伟和两名战友在跳崖后居然活了下来。他们强忍悲痛,为牺牲的战友们掩埋遗体,然后继续追赶红军队伍。
可惜好景不长,韩伟还没追上红军,就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这下可好,从虎口脱险,又落入狼窝。所幸他的红军身份没有暴露,后来总算是捡回一条命。
回到延安后,韩伟因内疚迟迟不敢去见***。直到***主动召见,才打消了他的思想负担。这种心理,大概就和考试考砸了不敢见家长差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韩伟被授予中将军衔。但他心里始终有个疙瘩。1992年临终前,他叮嘱儿子:“我的骨灰不进八宝山,送到闽西***公墓。。。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活着不能跟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
韩伟去世后,当他的骨灰被送回龙岩时,上百位老人自发前来送别。这些都是当年那些牺牲战士的亲人。有人说,英雄从不会被遗忘,因为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可是,当我们回首往事,看到那些无名英雄的牺牲,又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遗志。
更新于:9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