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这几天,老疯杨团队,正在全国行走,进行“摸摸头计划”。
9月13日,他们从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天兴桥的雄鹰基地出发,开启这场流浪动物的全国救助行。
天兴桥村。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摄影
天兴桥,一个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山坳里的村子,这几年,因为流浪动物救治、电商产业、农文旅融合,全网粉丝超过1000万关注量。
流浪动物在山顶基地,有了家。山下,“天兴桥·治愈小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让村子也变了样。
2024年,是天兴桥成为“网红村”的第四个年头。在这里,千万级粉丝大V、年轻的新农人、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还有乡亲们,都有着“流量”下的“冷思考”。
天兴桥村秋天的“稻田中秋夜·禾下乘凉梦”活动。(图据西充融媒)
农文旅融合
山坳里的“治愈小村”
秋渐浓,天兴桥村在秋收农忙后,开启加速建设。稻田小火车、山地越野车已经投用,山坡上的剧院改造又提上日程。
春天,油菜花海里打卡田野咖啡;夏天,流星营地上演音乐会;秋天,草坪舞台看非遗表演;冬天,围炉煮茶蒸笼宴飘香……一年四季,天兴桥村,成为游客、市民慕名打卡之地。
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一个叫杨兴的返乡创业青年说起。
2017年,26岁的杨兴回到家乡天兴桥村发展,致力于流浪动物救助的他,在这里,打造流浪动物之家。关注越来越大,杨兴成为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络达人。2021年,天兴桥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老疯杨”品牌应运而生,“天兴桥·治愈小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启动。
这段时间,杨兴带队,开着流浪动物救助车,从天兴桥出发,陕西、山西、天津、北京……开展针对流浪动物救助的“摸摸头计划”全国行。 “老疯杨”初始团队之一的于航宇,作为公司副总,“留守看家”。
“我们是从2021年正式入驻天兴桥村。”于航宇介绍,以天兴桥村为大本营,老疯杨公司现在发展出三大板块:流浪动物救助、电商、农文旅融合,有员工108人。
2017年开始的救助行,现在已经救助流浪动物和野生动物12000多只,有南充市西充县的雄鹰基地、阆中市的救助基地等。
雄鹰基地旁的彩色建筑,是电商基地,有52名工作人员,农时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和仓储,闲时是电商直播间。2023年,电商产业销量达到8000万。
而通过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打造集非遗、研学、农事体验、民宿、乡村节日和时尚文化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则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村民正在做竹编。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摄影
山沟里看世界
从建筑工人到文旅运营总监
站在游客咨询中心外,36岁的任成松感慨:曾经四处打工的他,简直不敢想会有今天这样,在山沟里看世界的精彩。
任成松和他的蒸笼宴餐饮业态。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摄影
从建筑工人,到餐饮店主理人,到文旅业态运营总监,过去4年,他在天兴桥的山沟里,成长蜕变。
2020年10月,原本在新疆从事建筑工作的任成松回到老家,当时老疯杨修建新的救助基地,他成为公司一名建筑工人。
“基地修好后,老疯杨粉丝越来越多,很多粉丝送动物过来,或者来看动物。”天南地北的粉丝来到这个小村子,除了看动物,没有吃的、耍的。于是,公司决定把天兴桥村打造出来,搞文旅,让全国的粉丝到来,都能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首先要有美食。父辈有西充品碗菜烹饪经验的任成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公司支持下,开了“西充蒸笼宴”。2023年8月开业至今,一年多的营业额接近七十万。
作为第一家业态店的主理人,任成松一点点看着天兴桥村的蝶变。现在,草木染、竹编、柴火鸡、萌宠乐园、小火车、越野摩托……村里有10种不同的业态,也有了10个主理人。
如果说流浪救助是村里的“一代”创业者,电商是“二代”,那么这些主理人就是“第三代”。
最近,公司“一代”“二代”骨干都外出做流浪动物救助了。这些“三代”创业者想了个新招:轮流“坐庄”,当文旅业态运营总监。
任成松就是第一个轮值的运营总监。
具体怎么干?“还是要创新,抓住消费心理,不内卷,但是要练内功,搞好服务质量,提升文旅体验质感。”
天兴桥村冬日雪景。摄影:衡欢
乡村振兴“C位”上的青年人
热闹后是“冷思考”
“我们村里的业态主理人,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公司给他们的梦想兜底。”于航宇介绍,只要想回来的年轻人,都能在发展规划里找到适合他的位置。如果搞业态,公司做装修、做定位,初期有月薪工资兜底,客流量少还有公司派单流量倾斜。每个业态,都有网络账号,有团队教大家运营。
于航宇介绍,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该公司不断调整业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现有员工108人,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
在这个山沟沟里,这群充满活力的南充青年人,站上乡村振兴“C位”,把过去的贫困村,打造成文旅新地标的“治愈小村”。
越来越多人关注天兴桥,来到天兴桥,加入天兴桥建设。天兴桥也成为有名的农文旅地标,被称为“网红村”。
“我们其实并不喜欢‘网红村’的标签,这里不是靠流量支撑,而是大家真的对这片土地有梦想,有情怀。”于航宇介绍,尤其是2023年以来,高人气和大流量之下,带给村子很多“冷思考”,“我们要做的不是现象级的,而是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乡亲生活更美好。根植这片土地,实现长远发展。”
更新于:1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