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宁(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48小时内禁止转载
01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达生》篇中的一个故事。
斗鸡是战国时期风靡一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当时齐王也乐此不倦,他聘请了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为他训练斗鸡。
纪渻子训练斗鸡时间过了十天之后,齐王问纪渻子,鸡是不是已经训练好了呀,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因为这只鸡正自恃意气,虚浮骄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实力。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训鸡的进展情况,纪渻子说现在还不行,因为它对其他鸡的啼叫和接近还是有反应,说明它还有好斗的心理。
之后十天的时间又过去了,齐王再次去询问,纪渻子的回答仍是否定的,因为这只鸡在看着它的对手的时候,依旧气势汹汹。
就这样又过了另一个十天,纪渻子说这次已经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但是这只鸡已经不为所动,表面看起来像是一只木鸡,但是它的精神非常凝聚,其他的鸡都不敢与它应战。
因此, “呆若木鸡”之呆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但它实际上有很强的战斗力,看起来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而“呆若木鸡”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的褒义词,形容一种非常高级的境界。
02
从斗鸡的角度来说,“呆若木鸡”是斗鸡的最高境界,如果推而广之来分析的话,“呆若木鸡”的状态其实也是人生处世的高级境界,而斗鸡被训的四个阶段,实际上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成长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往往年轻气盛,自是甚高,自以为是,而实际上没有什么底气和能力,就凭着一股冲劲,跃跃欲试,有勇无谋而试图与其他对手相斗而竞争。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虽相差了一段时间的修炼,但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之间在不同的成长和经历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实力和积淀的差别,但是在心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明确的为了竞争而竞争的心理没有丝毫减弱,而这两时间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存在的差异可能就只是在相斗和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上有了思虑和考量。
最大的改变是在第三阶段,少了年轻时代的猖狂,多了十足的成熟与睿智,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和心态上有了截然不同与往日的变化,当然第三阶段的这种精神和心态的转变与前两大阶段的修炼有很大的关系。
而导致第三阶段心态转变的可能性因素有很多,比如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事情,突然改变了以往的心境,又或是因为一些机缘,听到或是看到,或是阅读到一些东西而导致“三观”的转变,也会出现同一个人非同旧日的可能性。
斗鸡生而为斗,它天生所面临的环境就是与其他的鸡相竞争,所以以斗鸡的这个事件对人的生活过程来进行类比的分析,可以暂时抛开其他的可能性因素不说,在这里可以认为以生长在竞争中所需要的实力为核心的实力是导致心态转变的最大因素。
我们现在所生存面对的就是从五四以来被“引进”的竞争环境,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之中,没有实力和能力做基础的精神和心态可能只能产生一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感。
因此在这种生存状态中,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之后,再加上体悟,才可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让他人望之而尊,尊而听,听而信。
恰如之前在院校盛行的一段子,三流的教授有脾气,没才气,二流的教授有脾气,有才气,一流的教授没脾气,有才气。而真正得人心的往往是没脾气,有才气的一流教授,得人心就自然在无形之中胜之于其他人。
其实不管是教授,还是其他的行业,大部分人也是如此。
03
人不仅是一可能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开放性的存在,而可能性和开放性决定了他的本质是可以通过自己面对后天环境的应对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哪种阶段上的人的选择权交给了他自己。
因此,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哪种人,主要性的选择在于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可能性成就负责,因为我们没有纪渻子,自己就得同时是纪渻子。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亲眼见过种瓜最后长出来一颗豆的事例几乎是不存在的吧,因此可以说瓜和豆的本质是早就被决定的,在未成为瓜和豆之前,它就只能是瓜和豆,在成为瓜和豆之后,也只能是和真是瓜和豆。虽然说瓜和豆也有不同的成长阶段,有刚发芽出来的小瓜小豆,有长大点的,有成熟的。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是人不一样,就正如“呆若木鸡”之例,从宽泛的可能性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但现实是,有的人只能停留在第一阶段,有的人会在第二阶段,还有一部分人会到第三阶段。
这种阶段的停留与瓜和豆的大小成长阶段是不一样的,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处境,会产生相异的成长方式,而成为不一样的人。
当然,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的选择权在于自己,还有小部分是周围环境,所以,自我的成就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自己承担的。
但是选择权在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简单是A和B之间选哪一个的决定,或者还有无数其他选项的可能性选择这件事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主体——人。
而人之所以选择的根据又在于人的自觉性,缺乏自觉性的选择算不上是真正的选择,也就是说只有真正是经过主体自我的自觉之后的选择而不是完全投身于周边环境,或是随从权威、习惯、传统的决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自自我的选择。
那么,自己应该对这种选择负责,因为这是通过自觉性的自我形成的决定。
因此,想修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想达到“呆若木鸡”境界的打算,关键性的选择在于个人自身,但通往这条路的可能性是开放的,一点一点积淀,一步一步往上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呆若木鸡”中的那只“木鸡”了。
但在这之前,首先得要有外在的实力和内在的自觉意识。
作者简介:清宁,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北京某高校在校研究生,生活中被当做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它说不定又是我们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动力,学会反思生活、珍惜当下。
本文为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独家首发,版权归富书部所有,48小时内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作者:清宁,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侵权必究
更新于:4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