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娘本名叫李颖君,娘家是河南嵩山的,她是地主家的女儿,在家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叫李馨兰,还有一个哥哥叫李馨强。
李颖君,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不光生得美丽动人,性格活泼善良,还是一个聪颖豁达的女孩,这主要归功于她母亲李沈氏对她的悉心教导。美中不足的是李颖君的身材比较娇小。
李颖君能跟着苏玉红回他的老家也是有原因的。
李颖君的父亲李铭文本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孝敬父母,尊师崇理,却是个老封建,满脑子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做什么事偏向大儿子,认为女儿就是“赔钱货”。
李颖君的父亲供大儿子念书,可惜李馨强没那个头脑,上了几天的私塾就死活不肯去了。无奈,他爸爸花重金求助,最后在一位好友的推荐下,在当时的政府里给大儿子谋了个差使做。
安顿好了老大之后,李颖君的父亲就全力供出了李馨兰这个大学生。后来大姐李馨兰毕业后,就和当地的一个门当户对的晚清朝廷官员的儿子结了婚。按照当地的风俗,陪的嫁妆要比礼金多,陪嫁越多,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就越高。所以那时候大部分的人家都嫁不起女儿。李颖君的父亲硬是给他大女儿用陪嫁的东西足足装了18辆马车,给她送去18条棉被和大量的丝织衣物,珠宝首饰18箱以及数不清生活用品,可谓风光无限,赚足了脸面。
李颖君虽然没有上过学,不过她机灵得很。而且幸亏她的母亲李沈氏还算知书达理,她在家里教会了小女儿识字学理。
做小妹的李颖君由衷地为姐姐感到开心。但是她的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阿大把东西都给了大哥和大姐,这是一点也没给自己留啊,不过她心里并没有介意,她相信没有那些东西,自己一样会幸福。
奶奶最疼李颖君,李颖君有什么心事就会跟奶奶说,奶奶懂得小孙女李颖君的心思,她拿出自己多年的储蓄让人买了海棠树苗,栽种在当时还属于他家的十里大街的两边。奶奶告诉她,等到她出嫁那一天,这开满十里长街的海棠花就是她出嫁的红妆。李颖君就满心地期待着那海棠树快些长大,快些开花。
后来,李颖君认识了来河南学武的苏玉红。
苏玉红在少林寺学武的日子过得辛苦但也快活,练基本功的时候那可是真的辛苦,练功项目强度大,一般人是很难忍受的,光是头三年的基本功夫(练身体柔韧性的压腿劈叉、蹲马步、五千米耐力跑等)训练里就吓走了七个一起来学武的后生里的一个,他耐不住每日练功的枯燥和艰辛,就下山了。还有一个是在练习身体柔韧性的压腿环节里拉伤了韧带,疼得受不了才走的。每天练习基本功最起码的要求是勤奋,能吃苦,还要能从一而终地坚持下来。后来等苏玉红学好功夫回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两个人离开少林寺后,也没有回老家,他们当了“逃兵”,无颜面见家乡父老,去外地谋生闯荡去了。
尽管他们是俗家弟子,来学武的,没有出家,可是少林寺依然要遵守寺规,不能私自下山去,除非少林寺有事,比如说下山采购生活物资什么的,他们才被允许跟着师傅去帮忙。
他们发现有一个师傅偷偷地喝酒,却没有揭发他,反而觉得这是个机会。他们就趁着下山的机会私下里给师傅买酒偷偷带上山来。所以他们师徒几人就达成了默契配合,他们要是闷得时间久了,想下山了,师傅就会给他们安排一个机会。等他们上山的时候,悄悄地带点酒。
这一天,苏玉红又跟着寺友下山采购物资,回寺的路上,遇到了陪妈妈去寺里烧完香在回家途中的李颖君。这原本是茫茫人海中的两个人的一次普通相遇。苏玉红望了一眼长得漂亮的李颖君,禁不住打了一个激灵,不小心把怀里揣着的酒葫芦掉下来了,被同行的一个师弟发现了。他抢过酒葫芦抓在手里,连蹦带跳地高声叫喊起来:“玉红偷酒喝啊……玉红他要偷酒喝啊!”
还没等苏玉红跟这个师弟解释,他们就被这一行母女俩叫住了。
“小师傅等等,你叫玉红?”
“是啊!”
“‘玉红’是你的法号吗?”
“我没有法号,我不是出家人,我的名字就叫苏玉红。”
母女俩听他这么说更是喜出望外了。
20岁的苏玉红就这样认识了16岁的李颖君。最重要的是,此刻的苏玉红可能是李颖君乃至她全家的救星。
寺里高僧的断语说李颖君那年“岁运并临”。那年是乙未年,根据她的生辰八字,她行乙未大运,就是“岁运并临”。如果不能设法化解这个命局组合就会有灾,甚至有杀身之祸,祸害不光会出现在命主本人身上,也有可能表现在与命主有关的人身上。就是说李颖君自己会出事,她的家人也会跟着遭殃。
高僧让她们不必惊慌,他给了一个方法,就是找一个“红人”。让她们多留意身边是否有命里带红的男子,身上总穿着红衣服或者名字里含有“红”字,只要找到了这个人便可逢凶化吉,命主则临危有救,无生死大灾。
现在人找到了,却是个少林寺的人,好在知道他不是出家人,只是来河南少林寺学武的,她们这才稍稍安心。
苏玉红是个勤劳朴素有上进心的人,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只是他来自农村,出身贫苦。两人的事遭到了李颖君的父亲坚决反对,这也难怪,他不信那和尚的“鬼话”。尽管李颖君的妈妈也看中苏玉红的人品,她觉得他和李颖君一定会是一对好伴侣。
可是她说了不算。
两个人家境悬殊太大。贫与富之间,有一道无情的天堑鸿沟。
李颖君的妈妈一直担心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一段令人痛苦不堪的时光到来了。
先走厄运的是李颖君的大姐李馨兰。她男人因为好吃懒做,还每日沉浸在寻花问柳的乐事上,不出半年便染病而死,连个后都没留下。李馨兰还年轻,长相又不错,还有学问,不愁没人要,她最后又被另一个地主儿子纳去做了妾。
就在大姐改嫁不久,李颖君的家族也开始衰落。她大哥因为和那些公子王孙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还得罪了当地权贵,被囚禁了起来。
李颖君的父亲开始变卖家产和地产,还卖了门口的那条长街,包括街道两边的海棠树都一起卖了,一方面为儿子偿还债务,另一方面还得多方奔走求助,整天请客喝酒,试图早日把儿子拯救出来。
祖辈几代积攒的家业表面上看是毁在李馨强一时的糊涂上,而实际上是毁于李铭文的封建思想观以及他对儿子不当的家庭教育上。
海棠树已经长得粗壮,也绽开了美丽的花。可是李颖君的父亲却在一个晚上醉倒在海棠树下,再也没有醒过来。
失去了父亲这个顶梁柱,李颖君的家里很快被大哥的债主洗劫一空,只剩四壁。
紧接着她又接连地失去了奶奶和妈妈两位至亲。
奶奶被接二连三的祸事气得生了大病,被送到医院,最后在医院里去世了。李颖君没有赶上跟她说最后一句话,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谁还没有带着点遗憾活着呢?
奶奶走的那天,海棠树似乎懂了人情,海棠花瓣大片大片地凋落了,花瓣随风冲向天空,再像人的泪水一样纷纷落下。
第二天,有人来砍树。海棠树被一棵棵地砍到了。无助的李颖君只能在一边落泪,因为从此以后,这长街上再没有了为她做红妆的海棠花,这世上也再没有能懂得她心事的人了。
李颖君的妈妈因为天天吃不饱饭,加上她原本身体就不好,导致她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最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这时候,她想到了苏玉红。她让李颖君打扮成一个要饭的的模样,趁着晚上去把他叫来,苏玉红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李颖君的妈妈李沈氏的最后时刻,她把苏玉红叫到跟前,让他带着李颖君回他自己的老家,好好待她。
苏玉红跪在地上,口里叫着娘,不停地给她磕响头,答谢她的大恩大德,没有嫌弃他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把漂亮又聪慧的李颖君许配给他做妻子。他向她保证,一定会好好待李颖君的。苏玉红把感谢的话刚说完,李颖君的妈妈就咽气了。料理完李妈妈的后事,李颖君收拾好行李,准备和苏玉红离开这里,回他的老家。
临走的头一天,苏玉红回少林寺找到和他一起来学武的本族兄弟,跟他们商量过之后,又和他们一起去找到他们的师傅说明原因。师傅说他们已经学完五年,技艺已经成熟,可以下山回去了。他们就一起拜别师傅下山了。
苏玉红和李颖君一起去监狱里看她大哥李馨强并和他告辞。李馨强很难过和自责,也舍不得妹妹,不想让她走。
李颖君说:“如果不让我跟他(苏玉红)走,那我就只能去做娼马子(妓女)了。”
听到妹妹这么说,李馨强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他害了全家,却又保护不了妹妹。他惭愧地向妹妹悔过和认罪,让妹妹多保重,还叮嘱她以后要好好教育孩子。
最后他对苏玉红嘱咐说:“我妹妹就全靠你了。你带她走吧!一定要好好待她!”
就在李颖君临走的那一天夜里,她梦到了她奶奶,奶奶告诉她说首饰什么的都被她藏在锅屋的风箱后面了。李颖君到锅屋搬开风箱,她真的看到后面还有一个小箱子,里面果然装满了金银物饰,包括她手腕上戴的那对大金镯子。
可是他们在离开的路上还是遇到了追债的人,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地痞无赖,满嘴的污言秽语。他们要把李颖君抓回去,可是他们没料到李颖君身边的人个个都是功夫高手,很快他们都被苏玉红和他的同族兄弟们给打倒了。
最后,李颖君就跟着苏玉红——大桥的五爷爷一起回到了盘古县的下驾沟。
老家的家人们热切地欢迎他们学武回来,他们见到人高马大的苏玉红带回一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回来,一时难以接受,难免流露出对李颖君的嫌弃。
虽然李颖君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亲人的悲欢离合,但是当她跟着苏玉红到了老家后,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她向人们展示了她坚强和美善的一面。
李颖君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女人,有时候她还没开口说话,自己就先笑了。家里人慢慢地了解了这个女子,变得喜欢她了,都愿意和她在一起,她的欢声笑语总是让身边的人觉得轻松愉悦。这就是一个女人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影响,她让大家更加热爱生活。
人们喊苏玉红为师傅,就喊李颖君为师娘,一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别看李颖君人长得矮,可是她的为人非常好,不愧是大家闺秀,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会两只手打算盘,既能两只手单独打,又能同时打,同时打的时候,两边得数一样的话,就是对的,还省得验算了。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们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娘还懂得一些医术和治病的偏方。那时她在家里为姑娘的时候跟着她奶奶学的。孩子哭闹着不吃饭的时候,她会趴在他儿子的屁股上闻他放的屁,根据屁的味道来判断孩子肠胃的消化情况。
她奶奶当年就是这样来给她看病的。
当她发现那些医术真正有用的时候,她总是在嘴里喃喃自语道:“早知道就多学一些就好了。”
她还专门抽空开了一些讲座给大家介绍家庭常见病的处理方法。
师娘最大的功献主要体现在她对后代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上。
苏家人直诚的血液里又多了聪慧。
除了要求孩子学习那些必须学的传统书籍之外,李颖君还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编纂了一本《家规》,这是她给苏家乃至下驾沟做的最大功献。她吸取了自己的父亲对哥哥失败的教育的教训,为了能够把自己的后代教育好,她不辞劳苦,把她从小在家里学到的礼数结合她回忆她母亲给她日常口述的那些连夜写下来,再整理装订好,做成一本书,好让孩子学习。
这本《家规》寄载着她对后人的无限希望。里面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有所体现,她要求家里所有的女孩都要读书,要接受同样的教育。
在苏玉红和李颖君的影响下,苏家人变得比以前更抱气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要人和气抱成团了,就没人敢欺负,所有的事都会慢慢好起来的。苏家人的日子富裕起来了。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坐下来一起商讨,总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可以说,田家对苏家已经心服口服了。
后来,老村长把《家规》一字不落地抄下来放在村务公开栏里,正式作为各家各户教育孩子的范本,也可以作为村民公约,要求全村人共同遵守。
师娘的思想变成了下驾沟人的思想。
苏大桥小时候常听见他爸爸没事闲着的时候嘴里咕哝着背诵什么东西,脸上一开始总是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背着背着,他就自顾自地说:“哎!世道变了,好东西都……”
苏大桥也是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才恍然大悟:老祖宗把婚嫁的日期都定在农历的4月份里,因为这时候是海棠花盛开的日子,有老祖宗在祝福他们。
苏大桥问他爸爸会不会武,他爸爸说从他自己这一辈往后,姓苏的就没几个会武的了。
“就算有几个老祖愿意教,后生里也没有肯学的了——没人愿意吃那个苦。”
苏大桥听完爸爸讲的老祖的故事,他想了好多,就在他仔细品味“故乡就是祖辈的他乡”那句话是时候,他爸爸说:“你四爷爷家的大姑的大表哥会武。”
“他怎么会武的?”
“他跟他姥爷学的。”
苏大桥的大表哥是个大学生,叫肖宝源,从小在苏大桥的四爷爷家长大。苏大桥的四爷爷,也就是肖宝源的姥爷,不光教肖宝源练武,还教导他背诵师娘老奶奶的《家规》,他天生聪明,勤奋好学,武术套路一教就会,“家规”也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他又考上了师范大学,先做老师,再当上教导主任,后来成了学校的校长。
杰出人物的后代里也出了杰出人物。
其实,苏家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是苏北德。
更新于:3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