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法西斯亲密接触美国黑人:曾有黑人想整容成亚洲人
黄皮肤的日本人跟黑皮肤的非洲裔美国人团结起来,对抗白人种族歧视。
作者|徐岛夷 编辑|陈祥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美的大规模种族骚乱。这个世界已经遗忘了,曾经的敌对国家日本一度想利用美国种族矛盾,发展黑人做带路党,为***服务。
珍珠港事件
日本在对美开战后暴露出凶残的本性,占领菲律宾后制造了“巴丹死亡行军”。日军虐待美军战俘,故意不给水和食物,对伤兵不闻不问,殴打、枪杀跟不上队伍的病号,至少1.5万名盟军战俘遭到虐杀。侥幸活下来的人,大多被折磨到皮包骨头,生不如死。
满怀怒火的美国白人媒体,把日军骂为“黄腹鱼”“黄色混蛋”“黄皮猴子”。黑人对与肤色相关的语言形容词感到不舒服,一位哈莱姆区(纽约的主要黑人区)的居民表示:“所有的电台播音员都在说黄色的这个、黄色的那个,可他们谈起纳粹的时候,没有把德国人称为白色的这个,或金色的什么。”
1942年12月,义务兵役制度实行,黑人为了逃避服役,使出浑身解数。他们设法搞到身体疾病证明,假装脑子发疯,假装不识字。城市黑人男性偏向于在体检之前服用安非他命,使得心脏听起来跳动不规律,达不到健康标准。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只有2069个黑人进入军队。整个二战期间,拒绝登记服役的美国公民中有35%为黑人,因顽抗兵役而坐牢的6000人里有18%为黑人。参加战争的70万黑人士兵,绝大多数是强征入伍的。
爵士乐演奏家约翰·吉莱斯皮通告诉征兵官,自己一辈子从没见过一个德国人,不认为德国人是敌人。军方调查哈莱姆区的政治风向,马尔科姆·X在街上大喊:“我要加入日军”。到了正式征兵环节,他故意装疯卖傻,前言不搭后语。当军方的人离开体检房间,马尔科姆凑到白人医生的耳朵旁说:“现在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就直说了,请帮我送到南方,我会把那里的黑人组织成一支军队,杀死白鬼。”医生吓得铅笔掉在地上,脸色发青。
马尔科姆·X后来参加民权运动,在1960年代大出风头,与马丁·路德·金齐名。跟金的温和态度相反,马尔科姆极度憎恨白人,把白人当作“蓝眼睛的魔鬼"。金提倡黑白和解,非暴力抗议;马尔科姆号召武装反抗,分裂美利坚合众国,建立黑人的独立主权国家。
二战时期,北美民间流传日军或德军胜利在望的谣言,黑人非常高兴,期盼敌军登陆占领美国南部各州,把当地白人揍得满地找牙。太平洋战争初期阶段,美国白人的悲观情绪弥漫,他们从未想过黄种人这么顽强善战。
20世纪上半叶,白人优越感的论调广为传播,如同天经地义,西方高层领导人也十分轻敌。英国海军部与参谋学院内部,流传着一份调查报告,上面写着日本人“大脑特别迟钝”。美国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向白宫写信,详细阐述日本人的头盖骨“相对于白人,大约滞后发展了2000年”。罗斯福总统看了这封信后非常满意。对黄种人的轻蔑,也是二战前排日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方大惊失色,拒不相信日本人有如此实力,怀疑作战计划由德国专家幕后策划。战术角度上,奇袭珍珠港堪称精彩,美***方武断认定,黄种人不可能谋划出这般天才的战术,只有同为白人的纳粹德国人才做得到。
日军一路推进侵略,占领了白人的大片殖民地。东南亚人民刚开始手舞足蹈以庆贺欧洲列强的失败,没多久便后悔了,日本法西斯的统治更加凶残狠辣。印尼的石油、橡胶资源遭到掠夺。越南更悲惨,在日本强迫下,主粮改种军需植物,导致1943年至1945年大饥荒发生,200万人饿死。
美国出版界匆忙推出老一辈“日本威胁论”的著作,其中荷马·李(Homer Lea)的《有勇无谋》(The Valor of Ignorance)尤为畅销。他在1909年预言日本将征服世界,书中强调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同时期的美国人都忽略了这点。二战前的西方大众媒体里,日本人的形象是一个哈腰鞠躬、满脸堆笑、戴眼镜、罗圈腿的小男人,跟尚武精神不沾边。
黑人领袖罗伊·威尔金斯( Roy Wilkins)悻悻地说,珍珠港灾难发生的部分原因是,白人轻视有色人种的惯性思维,自作自受。威尔金斯在黑人群体里属于温和派,对白人较为友好,反对激进***。有这种政治倾向的人,都有幸灾乐祸的小情绪,其他黑人更不用说了。
黑人民众的躁动,引起了白人自由主义媒体的关注,《国家杂志》报道了一名年轻黑人,他打算将自己整容成斜眼角,像亚洲人的模样,这样白人就不敢欺负自己了。1943年初,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南方温和派白人的文章,预言激进黑人和保守白人互相仇杀,全美爆发种族骚乱的末日景象。
黑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一项内部调查,发现有接近五分之一的黑人承认是“亲日派”。1942年传奇拳王乔·路易斯赢得业界大赛,把全部收入捐赠给海军,引起黑人同胞的众怒,海军是军政各部门里种族隔离最严重的一个。
日本情报机构发展出3个美国黑人军事秘密组织
陆军好不到哪去,黑人士兵屡次抗议,争取平等待遇。马歇尔将军在1943年8月秘密向记者坦言,自己宁愿对付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也不愿意去后方处理种族问题。陆军部长史汀生推测,日本人和国内左派是黑人运动背后的煽动者。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同僚,很多黑人领袖通过日本驻墨西哥的大使,几经辗转获得了资金。
史汀生的说辞缺乏确凿的证据,不过确实有外国间谍跟黑人反美分子建立联系。纽约的罗伯特·乔丹(Robert O. Jordan)是一位颇有个人魅力的黑人,演讲极富感染力,因其组织严密模仿法西斯,绰号为“哈莱姆区的希特勒”。日本跟他进行了接触,有情报显示,乔丹的追随者最多可能达到5000名。
1942年,日本情报机构发展了3个黑人军事秘密组织:伊斯兰神殿(the Temple of Islam)、埃塞俄比亚和平运动(the Peace Movement of Ethiopia)和美国黑人自由兄弟会(the Brotherhood of Liberty for Black People of America)。这些反政府组织囤积枪支弹药,伺机而动。
各个亲日黑人团体里,最大的是“伊斯兰民族”组织。黑人在1930年代大萧条掀起了改宗潮流,“伊斯兰民族”为失业者提供福利,吸引了贫困的用人、非技术工人。到了1940年代,它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兴建清真寺,而且拥有农场、超市和餐馆等世俗产业。
“伊斯兰民族”组织的领袖为伊利贾·穆罕默德(Elijah Muhammad,1897-1975),他不相信美国民主制度能根本解决种族问题,坚持黑人应该远离白人文化,包括基督教。在黑人社区的教堂,耶稣雕像仍是标准金发碧眼的高加索人种形象。更加令人气愤的是,很多耶稣像画得类似卡斯特将军。他是西进运动的强烈支持者,多次进攻印第安部落,因此被认定为白人至上主义者。
伊利贾呼吁,黑人放弃白人的宗教,返祖寻根,再次皈依非洲祖先信过的伊斯兰教。有朝一日,等时机成熟,美国黑人将建立伊斯兰教法治国的政权。出于对白人的共同憎恨,马尔科姆·X对“伊斯兰民族”产生浓厚的兴趣,1952年正式皈依。
1930年代中期,日本陆军少佐高桥坂田与伊利贾取得联系,成功说服对方支持天皇。高桥是他在美国证件上的名字,真名不得而知,二战前受驱逐,离开美国本土。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联邦调查局侦查国内阴谋活动,逮捕了罗伯特·乔丹、伊利贾·穆罕默德等12名黑人领袖,并且以策划暴乱的罪名,监禁了持有武器的危险人员。
这条路走通:黑人用功劳血汗来赢得国家的尊重
部分黑人精英出来表态,发出爱国主义动员。黑人自由派媒体《匹兹堡信使报》提出了“双重胜利”的口号,意即同时反对国外的纳粹主义和国内本土的种族主义。他们呼吁,黑人不该消极冷漠,而应主动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用功劳血汗来赢得国家的尊重。1945年联合国创立,黑人民权领袖们参加了首次会议,带来两个议题:国内的种族平等和亚非殖民地的自决权。
白人自由派响应了“双重胜利”的号召,他们劝诫黑人、墨西哥裔、意大利裔等少数族裔,无论美国种族问题怎么严重,在民主制度下总能找出解决办法,可如果让法西斯分子统治世界,处境只会更糟糕。日本军国主义者并不是真心想帮助黑人,只是想利用黑人当做棋子。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说甘地能够开展反殖民活动,是因为大英帝国容忍度较高,保障新闻自由和集会权利,如果甘地生在纳粹,早就被关进集中营了。
像伊利贾·穆罕默德这样的黑人激进派,也活得好好的。他在二战结束后出狱,照常活动,宣传建立黑人国家,因为美国政府不能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本文开头的密苏里克利奥·赖特私刑事件,联邦政府顾及到国际上的不良影响,宣称对这类事件拥有管辖权。而希特勒会因为反法西斯人士的谴责而有所忌惮,减轻反犹迫害吗?
1942年6月,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了一次征兵集会,主办方打出“双重胜利”等标语,现场大约有18000人。集会晚上有一场短剧表演,剧中一名刚被征募入伍的黑人向观众说道:“我想让你知道我不胆怯。我不介意参战。我要向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鬼子这些敌人开战,但我要告诉你,我会让那些可恶的南方白人也同样受到应有的惩罚。”台下爆发出热情的喝彩。
全国有色人种协会也开始动员黑人参战,积极协助华盛顿当局。然而协会创始人杜波依斯一意孤行,坚持反美立场,因此声誉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到了晚年,他干脆放弃当一个美国人,迁居加纳,加入当地国籍。
尽管美国黑人的消极冷漠情绪很普遍,但仍然有不少爱国者加入了二战。近万名黑人奔赴太平洋战场,跟白人成为战友。工兵、港口连队、军需团、两栖部队和防化兵,各兵种都有黑人成员。多数黑人承担后勤等非战斗性任务,少部分黑人上场杀敌。美军第24步兵团参加对日作战,在1942年5月攻取新乔治亚岛的战斗中,团里的黑人士兵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黑人数量最多的战斗部队是第93师,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战役中首次投入战斗。后来,这支部队抗击日军,解放了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第93师的军人,在恶劣艰难的热带条件下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从未因作战不力而受过批评。
黑人的勇敢表现,罗斯福总统都看在眼里。老本杰明·O·戴维斯(Benjamin O. Davis, Sr.)获得提拔,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上将。公平就业委员会被设立,这是第一个为争取黑人平等就业机会而成立的联邦机构,它举行听证会,纠正各行各业对黑人的歧视。
1944年大选,民主党高层否决了吉米·伯恩斯(Jimmy Byrnes)的副总统候选人资格,此人是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秉持南方的白人至上主义观点。哈里·S·杜鲁门取而代之,他曾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反私刑绞死的法案。
太平洋战争中,共有5名黑人士兵因为服役优异表现荣获勋章。他们是二副服务员埃利·本杰明、海军食堂服务员伦纳德·哈蒙、炊事兵多里·米勒、厨师威廉·平克尼和陆军二等兵乔治·沃森。
多里·米勒在珍珠港事变中临危不惧,毫无经验的他操纵战列舰“亚利桑那”号的1挺机枪杀敌,打下至少1架敌机。1943年3月8日在新几内亚波特洛克港,船只遭日本飞机炸沉,乔治·沃森帮助战友安全登上救生艇,精疲力尽的他落水牺性。
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为总统,着手废除联邦机构内的种族隔离。1946年,“民权问题总统委员会”建立。杜鲁门任期内,黑人得到的政治权益超过了罗斯福新政时期。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最高法院以9∶0宣判: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宪。到了1950年代和1960年代,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等各路民权领袖登上舞台,美国黑人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观象台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