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看哭很多人:政见或许不同,却一直惺惺相惜

诗词雅言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最为耀眼的文学巨匠,同时也在北宋中期政坛、文坛都有着不俗的建树。
但是他们的政见却始终相左。
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等。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认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
皇帝想让苏轼修改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反对,并推荐他人代替。
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一致赞成。王安石则说东坡是“邪险之人”。
王安石大张旗鼓地实施新法改革,苏轼则大谈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大怒,苏轼则被迫离开朝廷,外放做官。
除却政见不同,两人却一直惺惺相惜。
苏轼年少及第,意气风发。王安石盛赞:“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
苏轼对王安石编纂的《元英宗实录》大为赞赏,不啻于本朝最好的史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择期问斩。王安石毅然向皇帝求情,他上疏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因此留了一条命。
01
王安石,字介甫,1021年出生于今江西省抚州市,足足比苏轼大了16岁,在古代来说基本上是两辈人。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第二年拜相。
苏轼,字子瞻,1037年出生于今四川省眉山市,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开始了仕途生涯。
从这一点来看两个人起点一样,都是进士出身,文采斐然。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年长一些的王安石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
嘉祐元年(1056),礼部任要职欧阳修宴素喜提携后进,这天他请天下名士畅谈。王安石与苏洵均在邀请之内,席间两人相向而坐。席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主人欧阳修频频举杯,众人也互相敬酒,气氛一度到了高潮。只有王安石不管谁给他敬酒,一概滴酒不喝,而且王安石不修边幅、高人一等的举止令苏洵大为不满。
于是事后他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不近人情者大多祸乱天下,你一定要提防他啊!”而这些话随后就传到王安石耳朵里,这样两人就结下了一些怨气。
02
熙宁二年,宋神宗面对国家财政危机和军队积弱的状况,任用王安石主政,开始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他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强力执行,神宗表示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多名官员颁行新法。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苏轼四次上疏痛骂并弹劾王安石,王安石也回敬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两年后苏轼写词再次影射讽刺王安石。王安石一怒之下将其贬到杭州。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呢?准确的说不是反对,而是苏轼对变法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国家财政危机和军队积弱的主要原因不能靠激进的改“法治”,而是重点改“吏治”,变法要以温和的方式,逐步的进行,一再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政策。
03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遭遇人生最大危机,王珪(李清照外公)、赵挺之(李清照公公)、李格非(李清照父亲)、沈括等人构陷苏轼,苏轼被抛入大狱面临杀头之罪。并且苏轼怼天怼地的性格树敌太多,很多人上书皇帝要求严办他。
弟弟苏辙只能拼命想办法搭救苏轼,无奈人微言轻无人理睬,一气之下苏辙直接上书皇帝,直言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苏轼一命。
就在这危急时刻,让众人没想到的是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曰“盛世焉能杀才子”,力保苏轼,苏轼后来感慨万千,没想到,最后救了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最大的政敌。
04
王安石的变法震古烁今,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触及到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且新法改革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激进或经验不足,间接伤害了一些百姓的利益。对于这场活动的争论也持续到现在。他的变法并无正确错误之分,只是那个时代“富国强兵”的缩影。神宗死后,司马光上台后将新法全部废除。
王安石晚年赋闲隐居在金陵钟山,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司马光也给予他一生很高的评价,也承认其“治世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公元1084年苏轼被贬往汝州,于是顺途拜访结怨半生的王安石。这一年王安石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而苏轼也是46岁的中年人了。
两位巅峰伟人,终于在这里相会了。
王安石骑着毛驴,像当地百姓一样来迎接苏轼。来不及换衣服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怎敢以野服拜见丞相!”
王安石拱手说:“礼,岂是为我辈设!”
两个宦海沉浮半生的人见面不禁相视一笑,从历史聊到了政治,从文学聊到了现实,虽然政见还有许多不同,但多年的恩怨早已随风而去。
九百多年后,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时还不免心潮澎湃,不仅为他们的胸怀天下和伟大格局所折服。
政见不同,自然要斗争,要知道政治或历史的进步往往都是以斗争而推进的。但高明的对手往往是互相欣赏,往往是“斗而不杀”,古时候是,现在也是。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茅台与五粮液,宝马与奥迪,都是多年的“对手”,但又互相欣赏互相关注,互相促进。
高手与高手的欣赏,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你在的日子我很寂寞。
更新于:3个月前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