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将满族文化深深的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同时即使作为统治者,但是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的是汉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了融入汉族文化,满族不可避免的作出妥协,改汉姓就是一个信号。
满族人改汉姓的原因:
受汉族影响: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迫于生计:1912年,清帝退位后,长期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卖水果、卖鱼、上鞋底……根据调查,在辛亥***之后,终日流落街头,到处打零工的满族人约占到20%。与经济上的窘迫相伴随的,是更加让人难以容忍的歧视。
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隐姓,隐藏满族身份。妇女脱下旗袍,改穿汉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一时之间,满人改姓的风潮兴起。
避祸。当辛亥***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
新时期的政策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
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正月不洗被子是什么讲究
据说正月洗被子会招来霉运。按照民间的传说,正月里有很多神仙下凡,其中就包括水神,如果初一至初三洗衣服洗被子,就很有可能造成不敬,那么对家中的运势是有不好的影响,所以老一辈都劝阻正月里最好不要洗东西。并且根据五行的说法,水是财富之源,如果开春第一个月就忙着洗洗刷刷,就像洗被子和床单,恐怕会把好运和财运都洗走,所以民间是比较忌讳的。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正月里洗了被子,小孩容易生病,其实是古代没有洗衣机,如果被子晒不干比较潮湿就拿回来盖,对身体当然不好。综合上面的因素,大家都默认正月春节期间,最好不要拿去洗。
过年前一定要洗被子吗
这个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安排。如果家中的被套床单有一段时间没有清洗了,那么可以趁着过年前都洗好,毕竟春节放假可能忙于走亲访友或者招待客人,加上庆祝各种节日,可能很难抽出时间来洗晒的。而且过年前有个小年,是非常适合洗东西的,因为有扫房子和除尘的习俗,尘与“陈”同音,寓意扫走陈旧的霉运,代表着辞旧迎新,可以趁此机会好好洗一洗,晒一晒,就能过一个温暖的新年了。
洗被子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首先要根据被子的材质来分辨,因为有的被子是不能洗的,有的不可熨烫,否则会对被子造成损坏,然后要分清能够机洗和手洗的种类,这一点要看下洗涤说明才能再做决定。
②洗被子要用温和的洗涤剂,然后有些要先浸泡一会儿才能洗,不能马上扔到洗衣机开洗,而且洗完后要及时拿起来晾干,长时间湿漉漉的也会影响到质量,盖着就不保暖了。
③晒被子的时候要注意阳光的角度,有些被子是不能被阳光直接晒的,可选在早上的时候进行晾晒,而有的被子可以杀菌除螨,那么中午和下午时段是很好的晒被子时间,不过都要在天黑后收进来,避免被夜晚的露水打湿。
祭灶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祭灶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农历腊月二十四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四,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日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
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清朝后期北方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一般都是腊月24这天。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更新于:3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