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洗牛脚风俗 布朗族独特的手工技艺

传统节日

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洗牛脚,是布朗族的一项传统节日。布朗族洗牛脚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布朗族文化中看看。

布朗族又被称为帮、阿瓦、或是翁拱。主要分布在云南,保山等地。作为一个,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年节和洗牛脚最具民族特色。

布朗族在许多传统和习俗上都与傣族有着大同小异之处,就连民族语言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据称布朗族与傣族本是兄弟,其中布朗族为兄,傣族为弟。

过过年节是布朗族中最最隆重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都要准备过年食物——红糖糯米粑粑。食物准备好之后还要用芭蕉叶仔细包裹成两份,然后在每份上各插一对蜡条和两朵鲜花。等待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会由家中晚辈将两份红糖糯米粑粑送到家庭长家里。其中一份要装进家族神位内,以祈求先祖保佑,另一份则献给家族长。

和汉族的春节一样,布朗族在过年节的时候同样有磕头拜年的习俗。在行磕头大礼之时,各户的男性家长都要取下自己的包头巾,并代表自己的家庭向家庭长行磕头大礼。礼毕之后还要象征性地用水帮家族长做洗礼,以祝愿家庭长长命百岁。接受了晚辈的祝福之后,家族长也会同样还祝与人,祝福全家族的孩子们幸福安康。等到日落时分,整个家庭人还会面朝夕阳举行滴水仪式。

洗牛脚是每年五月,施甸地区布朗族人的传统节日。届时每家的老人与当家人都会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然后手持着用杨柳和桃枝扎成的扫把,一手牵羊行走于每家门前。每走过一家就会在门口插下一支红纸小幡,以表示祝福人家。被祝福了的人家此时会将洁净的水泼在对方身上,表示洗去牛脚痕迹,祝福仪式的最后会将牵来的羊带到寨子外宰杀煮熟,与对方共食。

布朗族独特的手工技艺

当地布朗族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并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也是中国竹编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当地布朗族人在栽竹、用竹、爱竹的过程中,孕育和丰富了布朗族竹编文化。

千百年来,竹艺之利造福布朗族人民。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当地丰富的竹产资源进行琢磨和研究,用智慧制造出竹桌、竹凳、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成了布朗族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时编竹器也就成为了布朗族赖以生存的手艺之一。竹编,是一种流传于布朗族、傣族民间的古老手工技艺,制作过程简单却较为考究,从破、削竹蔑片、竹蔑条到竹器编制成型全靠手工完成。

手工竹编工艺,是布朗族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并传扬的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据说,在以物换物年代,一个提箩就可换满满的一提箩谷子。由于竹编的实用、耐用而且美观,人们需求量较大,使这小小的竹编工艺,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曾有过典胜辉煌。布朗族竹编款式繁多,大到竹桌、竹凳、花腰背箩;小到刀篓、饭盒、漏勺、竹盘;还有用于缅寺拜佛的福箩、竹桌、腊条盒等等,样式美观、经济耐用。

编制上好的竹编福箩,竹子很是关键,需要专用的羊毫竹,而公弄村也仅仅是有竹编人家自家栽种的几丛。砍回的竹子就可直接用,首先把竹子破开成条,再将竹条均匀的打成细条,然后把细竹条加工成竹篾,加工竹蔑刀法很讲究,削篾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钝,用一只手稳住刀,另一只手持篾子往后拉,全靠手的力度来控制篾子的均匀厚薄。

编制福箩首先用26根宽箭篾起底来固定框架,再用边篾按一压一的方式依次往上编织,竹编者将一直重复着穿压、收压的动作,使边篾条与箭篾框架牢固的压在一起,循序渐进,最后以背梭花来收口封顶。编制这样一个整箩所需边篾48匹。在竹编老人的手中,一条条篾条,尤如一片片锦帛上下跃动,然后依次整齐到位的排列起来,娴熟的手法和成型的规整让我们赞叹不已。

为了使竹箩更美观,在编制过程中,会在箩身中部用篾条隔开,并编加上空心花样;最后用光滑的宽篾条做提手和用四根大而均匀的龙竹尖锯成四根脚,再把它们编入箩身,并用藤条穿锁固定在箩身上,这样使编制成的竹箩就显得更为好看,同时四个圆柱脚也起到放置时平稳的作用。编制这样一个竹箩,一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简单考究的竹编工艺,精美的竹编用具,象征着布朗人的智慧,蕴孕着布朗族的神奇,见证着布朗人远古至今与自然抗争,生存的一种胜利。

更新于:8天前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