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由一对呈镜像关系对称的屮,上下对接而成,中间是个十字。
屮的物理意义,是量子,而十的物理意义,是自立的物理规律或物理模式,模型。
木是五行之一,东方木,主生,其物理意义是对称的量子依自立的物理模式,按物理规律运行变化,从而构建成物质。
《礼·月令》云:立春,盛德在木。春者,屮之屯也。量子聚积而成万物。
汉代对木的理解,还保留了上古文化的踪迹,《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韵会》云:木从丨。
综合上面的叙述,就可以明白,中国汉代人就认识到,木这个字,表示物质生成的微观构造规律。
中国古老的五行文化,对木这个概念的定义,十分接近于现代量子力学的标准模型。
量子力学的标准模型,由两种基本量子,费米子和玻色子构成,费米子拥有半奇数的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玻色子则拥有整数自旋而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费米子负责组成物质的粒子,而玻色子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
标准模型中,费米子和玻色子,共同构成了夸克等61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微观基础。
标准模型中,费米子与玻色子严格按照物理模型构建微观物质世界,除了希格斯玻色子,具有自发性对称破缺,从而与认知相关之外,其它都是高度确定的,因而木有木彊,呆定,木讷,质朴之义,感觉认知上,木表示麻木,呆滞,不敏感,木头木脑,处于基本没有知觉的状态,对于人而言,接近死的状态,所以人之将死,有个成语,叫行将就木,用来形容一个人逐渐失去知觉,要进棺材了。
木的这些释义表明,物质微观世界的构成,依照简单的物理规律,其中自性意识的参与度,十分之低,因此感知度不高,在生物世界里,屮属于微生物级,而木是植物级。
中国古老的《山海经》,描叙物理世界的次第,就是依据草,木,兽,水的顺序来展开的。
而微观世界的简单物理原理,可以视之为刑,《庄子·列御寇》云:“为外形者,金与木也。也可以视之为渡河的船或筏。《周易·涣》云:“‘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从波的角度来看,木是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从粒子角度来看,木,冒也,是量子依对称原理,在观察者效应下,堆叠成物质的过程。
对木的理解,最通透的还是《书·洪范》,《洪范》将木视为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五行,也就是五刑,是事物内在的运动规律,五乃交午,本质是物理与自性意识的相互作用,其运行模式有五种,水火木金土,木是生理,是本于自性的物理,是对物理的观察与认知,是从生物智慧的角度,对生理的反衍,其结果是智慧与生物的深度融和,使自性通过对称原理创造的物理规律趋向精神化而长久存在,从而发展出精神力量。
中国古人对木行的认知,是相当深刻的,《白虎通》云:木之为言触也。通过木行可以接触到精神,《玉篇》云:燧人氏钻木出火也。燧人氏为上古三皇之天皇,天皇钻木取火,其终极的含义,是通过木行开发智慧之光,从而可以利用物质中的能量,使物理为自性的意愿服务,完成自性的愿望。
可以天为使,故谓之天皇,是生物智慧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的境界,却是建立在最幽微的量子物理上的,现代量子力学的标准模型,是生物智慧的现代结晶。
上古的圣人,以极简的方式,用高度抽象化的文字符号【木】来表达之。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