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命越算越薄?

观囜山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这个回答是唯物的。列宁说:"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这个世界除运动着的物质外,别无他物。

列宁提到了"有规律的",量子力学却在提倡微观世界存在无法测定的随机,但是物理学家们一直对那样的微观世界进行着长期的争论。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世界的本源在于运动的物质。

对,就是这个运动的物质,物质运动产生能量,反之,产生能量意味着存在物质运动。著名的爱因斯坦物质﹣能量转化公式说明了这点: E =mc2, E 是能量。是质量, c 是光速。这个公式还和普朗克辐射定律吻合: E = hu , v 是频率, h 是普朗克常量:6.6260755x10-"焦·秒。综合起来: hu = E = mc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组合关系式中的 m 是质量﹣﹣那就意味着它可以是任何东西。还有 v ,它是振动频率,转换一下公式可得: hv /c²= m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公式:任何质量为 m ( m >0)的物体都存在着一个振动频率 v .使得 hu /c2= m 成立,这个公式实质上证实了宇宙本质上是运动的,是运动的物质,除非 E =0,即除非宇宙没有能量,那么就可以存在绝对静止,这是不可能的,或无意义。

公式 hv /c²= m 中, h .c,都是常量,由此可知,物体的质量 m 的大小取决于它自己振动的频率,或者反过来说,物体自己振动的频率决定了物体的质量。这就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世界的本源就在于此。由此拓展开来,大到一个星球、一个星系也有它自身的频率,小到一个电子也如此,以及人自己也如此。即你现在也是在以某个频率v振动着----这和空气中的无线电波没有本质区别,你也是一种波。

结论:人或物都是波。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人们往往错以为自己和别的东西一样,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小灰尘。

波是一种什么概念呢?波是能量广泛传播的过程。广泛,表明了波的传播没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说有那就是延着波的载体的各个方向。比如枪声,枪声在空气中以球形向外波动。假如说人是波,那么人应该也是在一个球形空间里来回振动。

但现实中我们的感觉并非如此,那是因为我们的感觉过于宏观以至于抵消了微观的振动,使我们的感觉无法察觉那些振动。在微观世界,比如电子或光子,它们的本身以及它们本身的振动就是不可忽略的了。它们是粒子,运动起来却表现为波。在微观世界,所有的粒子都具有粒子特性和波动特性。

粒子和波是相反的概念。波是围绕波动中心传播,而粒子的运动方向只能是相对于其运动出发点的一个具体方向的坐标。根据粒子的这个特点,我们的全球定位系统才具有实用价值。宏观上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是一个粒子,其实微观上我们是波,只是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东西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的特性使得物质存在一个运动速度﹣﹣振动频率,以及由此而存在的物质的动量。粒子的特性使得物质存在一个位置坐标,使它成为一个客观实在(在一定精度下),而不至于使它成为一个虚无的纯粹的"振动"。

正是因为波特性和粒子特性的矛盾,才使测不准原理诞生。这个原理说简单点就是:一个东西运动得越快就越无法看清楚它在哪,反之,越是能很清楚地看清它在哪,它就运动得越慢。这和常识一样。比如一辆汽车从你面前开过,你可以沿着汽车运动路线准确地走过一次,但是要你沿着从你面前飞过的子弹的路径走一次,你就办不到了,因为你看不清楚子弹的运动。

海森堡测不准公式正是如此:△ x △ p ≥ h 。 x是位置, p 是动量, h 是它们乘积的极限﹣﹣它们的乘积不会无限小下去,因为它们不能同时无限精确下去。即其中一个变很大的话(代表测量误差大),另外一个就会变很小(代表测量误差小)。对这个公式可以做如下感性认识:假定将一个电子的位置测量精确到10来,那么人们就无法确定这个电子的动量是否会把它在一秒钟之后推到100公里之外。我们注意到这个公式中没有包含质量 m ,那就意味着这和质量没有绝对关系。你也可以理解成,假如全球定位系统把你在地球表面的经纬坐标精确到10"来这个级别,

那么你的下一秒运动速度可能是每秒100公里的 N 倍, N 的大小取决于你的质量几倍于一个电子的质量(一个电子质量是9.11x10-31"千克)。反之,一个人的速度不可能达到这么快,所以可知我们没办法把你所处的经纬坐标测量精确到10~米﹣﹣从绝对的理论上说,你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是无法测得准的。尽管测不准,假如发生战争的话,现有的精度并不妨碍由卫星控制的导弹命中一个地球表面的人物目标。不过,假如战争是发生在电子级别,假设一个电子测量敌人电子仪器的位置精确到10﹣米,然后向它发射导弹﹣﹣遗憾的是一秒钟后敌人电子可能已经离开那里100公里远了,没有100公里也有八九十公里了。

上文讨论的问题中,一个有趣且重要的地方是﹣﹣测量。纯粹的大自然是没什么东西要去测量一个电子或一个别的什么物体的。所谓的测量在这里就特指了智慧生物(人)去测量,人去测量某物导致了位置或动量(可以理解成速度)之﹣被精确给出,同时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量被不精确地描述。它们两者存在一个函数关系,此消彼长,这个函数被称为波函数。

假如我们要计算这个波函数,那么另外一个没被精确计算出来的值就是用一个概率来表示。比如精确计算物体速度的话,那么该物体是否将会出现在某个指定位置,只能用一个概率表示。再强调一次,这是人去测量的结果。假如没有人去测量一个电子,那么这个电子就是位置和速度的重叠﹣﹣如果没人去测量它,我们就无法说明它出现的具体位置和速度。假如人去测量计算它的波函数,那么就产生"波函数塌缩",塌缩的结果是:其中某个信息被丢失﹣﹣也许我们不能使用丢失这个词语,信息和能量一样守恒,信息只是跑到一个我们无法测量的地方去了。

再回到之前列宁说的"有规律的"。有规律代表了可知,如果他不这么说,他的主义将陷人不可知论,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一席之地。有规律代表了可测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现实的理论是我们可以进一步精确测量位置,那将导致进一步模糊物体的速度,反之亦然。我们无法同时精确两个量,从这点上说是没有规律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精确其中的任何一个,从这点上说是有规律的。应该取"有"还是"没有"为标准答案呢?我只能说等待科学的发展。有规律意味着测得准,没有规律意味着测不准。我们征服自然的过程就是掌握自然规律的精确度越来越高的过程。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的确是越来越精确地把握了自然规律,但是现在直到将来,我们还没能做到完全把握自然的全部规律﹣﹣我们能否借此说世界是"有规律的"呢?这有两种回答:一种是有。…种是无。持无观点的人,可能会用测不准原理为凭据,对此我认为这只是现阶段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从而改造自然。

如果单纯在这点上讨论,那是没有结果的,我们不如看看在有和无的矛盾毒突中,我们还能认识到什么。比如测不准原理最终指出了一个微观粒子是随机行为,把它的行为放大成为一个虚拟的实验,就会出现令人困惑的结果﹣﹣对我们的价值是,我们应该从困惑中领悟到什么。这个虚拟试验就是薛定谔猫实验。

薛定得猫实验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箱子中放置一只活霜,一瓶密封的氰化物(致命毒物),瓶子上设置一个机关,机关上有一个铁锤,机关里有一个放射性物质样品,样品中原子发生衰变时,激活机关,铁锤落下打破玻璃瓶,猫被毒死(装置图如下)。放射性衰变是量子过程,它的发生只能在概率上加以预测。按照我们一般的认识,过段时间后这猫不是死就是活,和人去不去打开箱子观察无关。但是数学计算上结果却不是这样。在数学计算上,猫是处于"生加死的叠加状态"。

假如有人去打开箱子观察的话,必然会得到猫"生或死"的结论,于是理论计算的结果:"生加死的叠加状态"不等于"生或死"。造成这个理论计算结果和观察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有人进行了观察。薛定得猫实验装置图原子发生衰变是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现象,如实验中不用原子衰变,改用发射一个光子(光子全名叫光量子)到箱子里的一个镀银半透明玻璃装置上也一样。这个光子打到箱子里的玻璃装置上时,有一半概率透过去,一半概率反射下来激活箱子里的装置开关导致猫被毒死。按常理,启动装置后猫要么死亡,要么存活﹣﹣即使没人去开箱子。

按量子力学的常理,假如没有人打开密封箱子观察﹣说得更准确点,没有人去测量那个光子的行踪的话,猫的状态是生加死的叠加状态。即没有人去计算那个波函数的话,就不会有某个精确值被给出。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点:某事已经发生了并且有了一个结果,但是假如你不去确认,对你而言,那事还没有一个结果。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一个矛盾:如果不去确认,你如何能说:"某事已经发生了并且有了一个结果?"也许有人会说靠逻辑推理,比如早上起床看钟,是早上7点,我就可认定太阳从东边出来了,而不用亲自跑到阳台上观察东边确认。假如那天地球突然停止运动了呢?那天太阳就不会从东方升起。换句话说推理只是建立在常识经验的基础之﹣这不会发现新东西,确认则是建立在人亲自观察的基础上﹣﹣这会发现新东西,两者是有区别的。

只是人们通常习惯推理之后再去确认证实,错觉以为两者一样。人的观察行为,也就是计算波函数的行为,会引起波函数塌缩,从而得到一个结果。当我们观察到猫死亡的结果时,猫还存活的信息已经被扔到一个我们无法测到的地方,或者说当我们观察到猫还存活时,死神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实验会引发很多争论,比如平行宇宙、精神作用物质、唯心主义人侵科学研究等。我们介人这些争论是不明智的,我们感兴趣的是,预测与未来是什么关系?按照常理,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就可以预测未来,但是薛定谔猫实验却在说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本身就是在干预未来,干预未来从侧面说也是在制造未来。

薛定得猫实验向我们指出了两点:

1.假如我们掌握量子的行踪,就可以预言未来箱子中的猫是死是活。但是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由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使我们只能确定其中的一个。当我们把光子测定为波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确定这是个粒子﹣﹣被镀银的那个反光面反射:当我们测定光子为粒子的时候,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波﹣﹣正好波动穿过镀银的反光面。然而光子和其他物体一样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属性,无法排除任何其中之一。

从这点上说,我们努力掌握自然规律,只能是无限地贴近真实,而不能绝对真实。假如我们把掌握全部真实,称之为"0"-﹣没有其他需要掌握的东西了,那么现实中我们只能把掌握的程度提高到无穷小量,然而数学上认为(定义为)无穷小量等于0。数学使用了"认为/定义为",人的主观就是从这里开始介人客观的数字,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对立统一点就在这里。人们有了这个"认为",才有数学上定义的"极限",才有高等数学,才有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2.未来总是未发生的事,直到你去观测它。在实验中,除非有人去打开箱子观察猫,否则关于"猫死了"、"猫存活"的事总是存在于未知的未来。人的行为(决定是否打开箱子观察)决定了未来事情的结果。人的这个观测行为会引起波函数的塌缩,塌缩结果是猫死了或猫活着。波函数若未塌缩,即人不去观察的话,结果是猫处于死与活的叠加状态。

这两点归纳起来是两个预测要素:一是掌握的信息贴近现实的程度,二是你决定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干预未来,一般意义上指预测未来。

关于第一个要素:假定信息已经是贴近现实的,但是你如何正确解读这也是一个问题。好比一个暗号(暗语)是真实的,但是读者不能正确理解,那也是枉然。对于这个问题,从物理学上来说,解读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剩下的只是如何解决信息精确度的问题。对于大众来讲,我们等待不到信息高度精确的那天才进行预测。因此我们要进行的解读预测,需要依靠一个可用的信息系统和系统像用经验积累。我认为量子力学家们一定会赞成:通过经验预测猫是死是活比通过数学计算光子路径从而判断光子是否激活毒药装置来判定猫死活更加有效。

关于第二个要素:当你获得信息的同时,其实已经是在干预未来,比如当你打开箱子观测光子是否穿透镜子,当你获得这个信息的同时已经是在干预猫的未来。本来猫的历史过程是:

猫存活在毒药装置的密封箱子中→激活装置→死猫+活猫→死猫或活猫

假设现在处于第三个阶段,那么第四个阶段就是未来。此时人去观察光子是穿透玻璃还是被玻璃反射(获得信息),那么就决定了未来的猫是死猫还是活猫(波函数塌缩)。我们观察到光子在玻璃上的情况,即使不观察猫本身,也可以预测猫是死是活。而不必认为答案是两者叠加状态。假如没人去观察,历史就停留在第三个阶段。

如果一个事物永远不被人观察、不被人接触,那么是否就可以这样说:该事物的历史已经停滞了。这个说法似乎很荒谬,假如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宇宙就会停止运动吗?假如全世界的人(全宇宙的智慧生物)都死光了,宇宙是否停止运动,这个问题有意义吗?有啊,有的人回答,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宇宙依然运动,那么宇宙可能还会继续膨胀下去,最终到达一个终点,然后塌缩,塌缩到一个极小点又发生大爆炸,产生新一代的宇宙,产生新一代星系,产生新一代的人类文明。

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文明和新一代的文明毫无联系,我们的文明记录在宇宙塌缩、爆炸时被炸得粉碎,我们和他们一点信息联系也没有。这是全人类的困惑,我们老百姓只需要在思考中感受一点体会,领悟一些具有实践作用的方法论即可,至于辩论宇宙的最后结果,那是宇宙学家们的事。

前面已经讨论过任何物体都是波,那么任何物体组成的系统也是一个波,犹如一个小系统加另一个小系统,结果会获得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也是运动着的物质,当然也就是一个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人与人交往而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一个人群系统和另外一个人群系统交互而形成的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预测的本质就是通过观察,获取事物的信息,操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导致波函数塌缩,从而提前知道事物结果。

波函数塌缩会引起信息"消亡",可能说是信息被压缩更好一点,当我们在预画中面对某方面事情的时候,意味着还有一些事情的信息被压缩,让读者无法题利解读,

这些信息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那些能够被我们顺利解读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对你来说显而易见,对别人自然也是,即不是重要的信息,我们要做的是,根据这些不重要的信息把被压缩的那部分信息解读出来,当然,不管我们怎 a 努力也肯定做不到百分之百解读,但是能解读到有用的那一部分,这部分精确到一个有用程度我们就可以感到欣慰了。犹如海森堡测不准公式里的那两个变量,我们顺利获得其中一个变量的较精确数值后,想办法进一步精确获取另外那个变量的值,这很困难,但这是我们努力实践的方向。

我们获取信息的同时已经是在干预未来。换句话说,假如你有了一种预测未来的手段﹣﹣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比如摇卦,你不停地摇卦,等于不停地人为干预未来。除非你能保证你的手段是非常贴近自然规律的,否则等于使用一把误差很大的尺子不停测量自然,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误差被积累起来,最后变得乱不可测。这就是《周易.蒙》中"初筮告,再三渎,读则不告"的含义。读者阅读到这里可能已经有点茫然,如果把获取信息的方式﹣﹣摇卦改成摄像机,那么就好理解了。

比如你是个环保主义者,你打算通过摄像机监视全球的每一只鸟(此处指野生鸟类),了解它们的情况,以便制订保护措施。假设你真的拥有如此多的摄像机同时为你工作,你真的这样做了,那么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你的这个行为将毁了鸟类的生活空间,因为你如此频繁(摄像机有摄像帧速)获取鸟类的信息的行为已经大大影响了它们的生活﹣﹣在它们的身体上绑了一个人造物品,意味着它们的生活从此不再是自然的生活而是一定程度的人造生活,这样观察野生鸟类的生活和观察养鸡场里家禽的生活没什么区别。鸡和野生鸟类最大的区别是鸡缺少了野生鸟类的灵性,鸡的生活是人造的生活。

让我们再看看《周易·乾》里的第一句话:"乾:元,亨,利,贞。"

元:大、始。代表了一个系统的圆满,用量子力学的话来说,这就是波函数塌缩之前的状态,"深"不可测。

亨:通。代表系统产生变动。

利:功用。系统变动后产生某个倾向的功能。

贞:固定结果。功能产生结果。

预测就是在贞出现之前,在利的阶段收集信息判断结果将是什么。利是出现功能倾向,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预测此功能最终会倾向于什么结果。对比前面提到的猫的历史过程:

猫存活在毒药装置的密封箱子中→激活装置→死猫+活猫→死猫或活猫。

可以看见这四个过程正好也是和元、亨、利、贞一一对应的,量子力学的飞确定因素和周易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本质上是吻合的﹣﹣未来信息都是在人们现餐满的系统,量子力学的目的正是把这个圆满的系统解剖开来。的瞬间进行了塌缩。这不难理解,因为周易本就是模拟自然而设定的一个自洽圆满的系统,量子力学的目的正是把这个圆满的系统解剖开来。

从实验中猫的历史过程看,必须经过激活装置这个阶段,然后才到人去获取光子信息,从预测角度来说,激活装置阶段其实就是事情发生阶段,事情已经发生了,有苗头了才可以收集信息进行预测,假如事情没有发生,强制收集信息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可能是很严重的,严重程度可能受收集信息的手段影响,

比如摇卦。八字、奇门、六壬等。从实验来说,在装置未启动之前,先强制安装更多的监测设备去监测将来光子可能的行为。这些行为做得越多就越强烈干扰光子的正常运动,舅不准原理的一个底层因素是:现实测量器具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干扰系统,以至于严重干扰被测量目标(一个电子或一个其他量子或一只小鸟)的行为,

导致结果中某些测量结果严重不准。可以想象,测量工具越多,干扰越多,结果越不准。也许有人会问:我把各种工具组合成一个工具达到减少工具的数量不可以吗?这实际是等于把多个小系统组合成一个大系统,其影响力并不会因为工具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关键是整合的无缝程度,但是工具越多,系统越复杂则是无疑的。

外来工具影响造成了信息的误差,但是没有外来工具我们就无法获得对象信息。所以要做到的是尽量减少使用外来工具,或者在工具数量和其影响复杂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在这个平衡上努力提高信息的解读能力。

外来工具的影响我们可以经常在宏观世界看到,比如一个人私下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假如有电视台的摄像机对着他的时候,他就开始紧张,有十台摄像机对着他的话也许他说话就变得结巴。如果改成用一把枪指着他,不用十把他就已经结巴得说不出话了。

提前问测,就如同实验装置中安置摄像机等候光子的到来。干扰肯定是有的,小型摄像机和大型摄像机各有区别。工具的不同,干扰程度也不同,比如奇门道甲最初是为军事服务而诞生,包含了生门、死门等信息,对比之下八字仅仅是八个字,而且仅仅是代表某人的出生时间,和某人终身相伴。八字的影响显然要比奇门遁甲的影响小,

所以一个人经常进行八字问测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反复摇卦起局或就一个八字反复询问不同的命理师就会出现不同的,甚至矛盾的结果,矛盾结果干扰问测人心理,心理不健康又进一步影响此人推进事情的发展。虽然说不是一旦提前用奇门遁甲问测,就一定会导致某个生物的死活,但是凡是提前的东西,影响肯定是有的,其他工具也一样。八字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日后任何时候问测八字,都已经不是提前,这是八字和六爻、六壬、奇门遁甲等的最大区别。特别是工具不够精巧时,干扰的误差更大。再进一步说,在工具误差固定的情况下,解读信息能力不强,又进一步造成误差,最后事情变得越来越乱,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人亲手造就了自己的命运。命运不是谁决定的,就是问测的那个人自己决定的。

工具的影响是真实的,甚至可能人的观察﹣﹣以人作为工具,那样的影响也可能存在。下面这个量子基诺效应实验就是真实存在的人的观察影响事物发展的例子。

198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的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有一个研究小组做了一次非常精妙的实验,实验结果支持量子基诺效应。研究人员对放置在磁场中的5000个荷电镀原子进行了观测。这些原子开始时处于同一能级,由于一个射电频率的电磁场的照射,

它们可以在0.256秒内"煮开",即激发到高能级。只要在这当中不进行任何测量,所有的原子在照射之后都会位于高能级。然而,当用激光在这期间的某个瞬间进行探测时,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探测的次数越多,能达到高能级的原子数目就越少:当每隔千分之四秒进行一次探测时,就没有一个原子能够被激发。(摘自《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第130页) 用一个简单比喻形容这个实验,就是你去烧一壶水,假如你不去看水烧开没有,那么一段时间后水就真的被烧开了,假如你每隔一段时间去看一次,看的次数越多水就越不容易被烧开,如果你看得很频繁,水永远也不会被烧开。中国有句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已被科学验证。

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各种可操作的预测方法,其中以中国系统承传下来的最多,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有星相预测和塔罗牌预测。塔罗牌的随机取牌和摇卦其实差不多,星相预测又分两种,一种是把星宫位置固定下来形成一个固定体系进行预测,这个类似中国的式盘,不过区别是中国的式盘已经把"星"完全抽象成为一个天盘,中国式盘上的星是完全抽象的符号。西方星盘仅仅是抽象了各自官位,把运动的星宫抽象成固定不动的体系,然后又运用现实的、未经过哲学抽象的星体在其上运动,

这种式盘简直如同从 a 地去到 b 地时按照地图上的直线路径直接出发。不是说走直线绝对无法到达目的地,而是说这样的方式未免太机械了。所以西方星相学还有另外一派是使用根据现实调整的星盘,如此这种方法只能说仅仅是停留在形而下的阶段,还未达到形而上的哲学抽象阶段。这样的方法如同侦探根据犯罪现场判断凶手作案工具和作案方法,却无法通过犯罪心理学推出凶手的犯罪动机。即那些看不见的、

根据形象抽象出来的内容无法进一步去接触,星盘直接根据现实星体的式盘结构决定了这点。西方占星盘习惯用十二宫平分黄道,比如天蝎宫所对应的天蝎座,其中一个节气点也没有,占星盘上却硬要分30°给天蝎宫,这个星宫占据的天数是10月24日﹣11月22日,实际太阳经过这个星座的天数是11月23日﹣11月29日,由此建立起来的占星体系就显得不伦不爽﹣﹣既不能完全和现实对应又不是现实的抽象。中国的式盘模拟天地人神,从形体上脱离了现实器物,

思想上则包含了自然器物的实质,所以能反映的信息从里到外各个方都有,立体感很强,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要具有较好的信息解读能力才可以感受到。

作为东方人,要学就学本土的传统术数,因为我们没有长期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西方的占星、塔罗知道一点即可,与其花精力研究它们不如把我们中华传统的易学学好。这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意思,而是强调,我们受什么文化熏陶,就应该重点研究、发扬什么文化,这有助于减少自身的文化误差。

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发扬,就没人帮我们承传文明,何况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电一经历数千年而没有断绝的文明,这本身是一种奇迹,值得我们长久继承下去。

当我们继承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我们就必须要有更好的信息解读能力,以帮助我们在波函数塌缩后把被压缩的信息剥离出来。剥离方法是根据所用的工具不同面不同的。即信息的解读能力应当结合具体实验的工具。一般首先认为系统集成程度高,自治能力高的系统对读者的能力要求比较低,但是这仅仅是针对人门者而言。人门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则必须面对如何处理更多信息的问题,那需要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点,入门到中层的时候,读者应该结合自己的思维个性磨合自己的工具,发展属于自己的个性处理方法,因为那是符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所以是相对高效的,可以降低因为面对更多信息而出现能力不足的困难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具最大限度地和事情系统融合在一起,减少工具对整个事情系统的不利干扰。

薛定谔猫实验还在理论上隐含了一个可能:因为观测行为影响了观察的结果,所以理论上可以认为﹣﹣观测行为(包含观测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测结果。假如我们希望能观测到猫是存活的,那么选择适当的观测工具、采取适当的观测行为,就会增大猫存活的概率;反之,假如我们希望能观测到猫是死亡的,也可以选择适当的观测方法增大猫死亡的概率。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潜在可能。

结合到易学预测上,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具体理解为:如果希望事情尽量趋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预测此事的未来,那么应该追求较高的预测准确度,从正确的预测中估算未来我们应该采取的行为并且根据这种正确的预测结果推进我们的事情,尽量使事情结果符合我们的意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预测人应该选择自己较熟悉的预测工具进行预测。即预测本身作为影响未来事件的行为,

它作为一个系统应该尽量和预测人(当事人)、事情系统本身相融合,尽量减少两个系统的不兼容现象。从这点上说,一方面预测人运用术数要有自己的独特思维特点以求工具与思维的统一,另一方面面对多种预测工具,预测人要精通一种而不是熟知多种却一种也不精,这种情况和武侠小说中武功高强的大侠类似,比如古龙小说中的剑神西门吹雪,小说描写他自己的精神已经和他的剑融合为一体,所以在他的剑下,他要预言一个人的生死很简单﹣﹣只要他的剑一出对手必死无疑◇这种预言的准确度之高,几乎达到了100%。当然这些只是小说的描写,

可是现实中大家想必都有过思想高度集中时事情就会容易解决的切身体会。事后再回忆那段时间却无法再记得那个时候自己在想些什么,这叫"忘我"。假如连当时在做什么也忘了,那叫"忘物",人的身心已经全部投入到事情的解决当中,没有浪费多余的精力去刻意记忆什么,所以事情结束后倒是什么也记不得了。最简单的比喻是,很投人地看电影,刚看完却好像又不记得电影的内容。最典型的比如庖丁解牛,那个庖丁在宰牛时不但忘记了自己,还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眼睛里已经看不见牛了,只需要遵循音律性的动作就能轻松完成宰牛工作。像奇门遁甲这样的工具,

最初是为军事决策服务而诞生,用来预测军事行为是最贴切的,但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生活的延续,是人类所有生活矛盾的最白热化表现,所以用来预测日常百事未尝不可。不过有一条比较例外,用兵法奇门的眼光预测男女感情比较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用奇门遁甲预测感情婚姻问题,笔者对这种努力感到钦佩,这种尝试对学术百家争鸣是很有益处的)。

在兵法奇门看来,把感情矛盾类比成战争矛盾很不贴切,一般战争中打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感情矛盾中,夫妻吵架,一方据理吵赢了,他很可能会输了感情,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胜负观和战争胜负是格格不人的 。也正因为人的主观感情因素不但影响了量子世界也影响了周易哲学的应用,才有了本节的题目﹣﹣探讨量子力学和周易预测的关系。实际上,奇门遁甲建立在模拟时间流逝的基础上,模拟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关于时间(事物发展)在量子级别的物质中出现种种效应(如电子波),由此而产生的宏观影响也和现实以及模拟现实的奇门遁甲具有某些呼应,

奇门遁甲和时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电子波(波图及应用详见 和时间有什么关系?量子力学发展最初是这样的:二十世纪初人们认识到原子的存在以后,进一步发现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并认为电子是原子周围的带电粒子,但是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这种说法不准确。爱因斯坦和其他保守派科学家都认为是粒子,薛定谓则认为是波,海森堡则更抽象地认为仅仅是数学矩阵而已,这点更被保守派斥为荒谬﹣﹣

我们的世界是那些存在于数学家头脑中的抽象?当时的海森堡几乎已经被全世界人抛弃,直到他领悟那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在亚原子领域,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电子的位置和动量。1927年苏威会议过后,以这条原理为基础的量子力学才被科学界认可并确立下来。因为存在这条令人无法理解的原理,才使海森堡的矩阵力学难以被保守派接受。这条原理一直被人们认为不可思议,很多书籍也没用更多的语言解释,只简单说这是自然固有规则,其实理解这条原理,只需注意一个词语﹣﹣同时。作为发现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从而成为量子力学莫基人之一的爱因斯坦一生都在反对量子力学,但是他对时间的理解却超越了任何人,

他指出了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同时"。因此要"同时"精确知道位置和动量,那当然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测不准原理的根本所在,时间就从这里开始介入我们的物质世界。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同时,爱因斯坦能够坚定地取消"同时"却又不能接受"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实在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毕竟,在时间的范围内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于奇门遁甲的用局是建立在对时间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所以奇门遁甲用局的设置所体现出来的波样周期和某些原子中的驻波具有相似性是合理的,是宏观系统与敬观组成系统的呼应,这种呼应行为和原子电子与太阳系相呼应一样﹣﹣这是人们常用来比喻原子的说法。整个银河系也如此,这些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

局部上具备整体的信息是一个系统统一性的表现。又由于周易预测、具体到奇门遁甲与量子效应存在系统上的类似呼应性,所以周易预测往往也存在着某个程度上的测不准,笼统地说是我们对预测系统只能抵达预测概率层次的认识,至少目前如此。并不是我们破坏了因果律,而是我们没有获取足够的信息来预言某个粒子或某件事物的具体出现﹣﹣这是某些物理学家用来作为抵挡量子世界所存在矛盾的借口,因为测不准原理只准许人们探索到电子出现的概率,而不是准确预言电子的行为,因此爱因斯坦反对时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言下之意是说上帝不会制造没有规则的地方,

只是我们不知道上帝如何准确地让某个骰子出现指定点数(注)西方科学家喜欢用"上帝"比喻自然规则)。量子力学拥护者则激烈地反驳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有时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了"(霍金语)。也许,我看应该是我们对信息组合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解奇门遁甲盘局尤其如此。如同量子力学一直在矛盾中挣扎发展一样,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继承下来的周易预测系统同样也披着神秘面纱、隐藏着秘密,等待人们在未来某天去完全揭开。借用《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中的一句评语对它们进行评价以及作为结束语,我觉得很合适:"它带来的问题和它给出的答案同样多。"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