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吗 蒙古音乐文化的

传统节日

当人们无法对未知的恐惧作出合理的解释时,慢慢的就由发展出神鬼论,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死的畏惧和崇拜。那么就有些人自称能控制,知晓神鬼之力,宣传自己拥有巫力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巫文化初倪。苗族文化里“巫”与之息息相关。

巫文化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主要载体是巫术,作法以“超自然力”对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是其主要特征。一般有专职的行巫术者,即巫师,他们被认为具有这种“超自然力”。黔西北苗族中自古以来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浸润了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社会交往各个层面。

巫文化从医开始

苗族最先信奉鬼神,崇拜巫述。巫文化是发端于医病,在古代苗族中,巫医是不分的。本来苗族已在古代首先发现了中草药及针石等治病医术,但医术一直都是在巫术的神秘面纱掩饰下进行的。往往在苗医给人治病时,要采取巫医并行的方法进行,始终以“神药两解”的方式治病。

苗族的医生同时也是巫术和巫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苗父行医,用刍草扎成草狗(行巫术的法器),面向北念咒语,只念十个字就治好病,这就是以巫术治病。虽然后来中医从巫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存神炼气铭》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能窥出巫文化的气息来。

巫文化浸透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巫文化从开始形成到整个发展过程,渗透于黔西北苗族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大到迁徙、战争、节日,小到衣食住行。每逢花坡、花场,总是以巫祝方式贯于始终,遇到天灾就要以巫术的方式祈祷禳灾。

有时还以巫述诅咒别人。震动清朝咸同年间的黔西北苗族大起义,就是以巫文化鼓动起来的。巫文化在丧葬和医药方面表现得较突出。在威宁、赫章一带,打猎活动中也表现出巫文化形式来,苗族猎人在狩猎前要先测梦。大方苗族自古以来就对医病有“神药两解”的传统。在黔西铁盔苗族中,盛行着一种叫“解阴索”的巫俗。

巫文化的专施性和全民性

巫文化以巫术为载体,多数情况下是由巫师和祭师施行巫术,巫师有男,也有女。一般情况下巫术都是家传,巫师掌握有独特的巫术,巫术在不同的地方有其不同的表现状态,有的巫师掌握的绝技令人瞠目。在苗族中巫师一般都称为“迷拉”,迷拉施行巫术就叫“跳神”,在跳神时有多数迷拉都很投入,有不少时候都要施法到“神来”的状态。

巫师们有不少身怀绝技,而绝技绝不外传,只传给儿子中的其中一个。还有“上刀山”,“捞油锅”等绝技的表演,经常用来昭示巫师的法力高强。巫师施法因人而异,各人的“道行”有多高表现有不同,施法没有统一路数,各显其能。

在苗族中间,巫文化除有巫师专施巫术外,在村寨和村民中间流行巫文化。村民中间流行的巫文化基本上没有巫师的法术技能,仅是代代相传,无选择地传承的近乎游戏性质的带有巫文化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都程序简单,没有“技艺”水平,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经常表现为群体活动,具有娱乐倾向。

“扫寨”就是一种常见的较大的集体性巫事活动。扫寨也称“洗寨”,“扫火星”,一般在村寨中疾病流行时或认为有灾难将要降临时举行。火灾是火鬼星作祟,要防患于未然,就只能驱除火鬼,就要扫寨。扫寨有不定期或一年一次两种形式。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不断进步文明,巫文化日显式微,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蒙古音乐文化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蒙古四胡的起源

在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随着乌力格尔(蒙四胡古族说书)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出现问题,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发出了“颤音”。据有人考证,四胡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元代开始流行于民间。四胡的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条弦,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间。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为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时,就有很大不同: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从弦下以指甲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杆敲击琴筒,增强节奏,渲染气氛,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四胡艺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蒙古四胡的乐器演奏

蒙古族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独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乐器那样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滑音、打音、弹拨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为优美、醇厚、悠扬,更具有草原风格。它最适合为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好来宝”和蒙古琴书(乌力格尔)伴奏。牧人们劳动之余,聚集在蒙古包里,艺人拉起四胡,以说唱的形式娓娓讲述起历史上英雄史诗和一些动人的故事,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伴以弓杆击打琴筒的节拍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着迷。

由于低音四胡音调低沉、舒缓,演奏起来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适合合奏及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响它的表现力。解放后,蒙古族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弘扬四胡这一古老民族器乐艺术的同时也致力于四胡的改革,将琴筒缩小,琴杆缩短,琴弓加长,创制出高音四胡。改良后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干脆、亮丽,使四胡的表现力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它既可以独奏,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于乐队合奏,还可以和三弦等乐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焕发了青春,赶上了时代的节奏和旋律,成为祖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民族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四胡音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论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