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用石头铸造了他们独有的文化 大年初十“地日”、“石头节”的习俗

民族文化

怒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形式多样的怒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石头本是无情物,到了怒族却是一种艺术。怒族的生活与石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记载着怒族文化的历史传承。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走进怒族了解一下石头文化吧。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如我们至今还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筑文化、竹文化、木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文化。

石头种类繁多,枚不胜举。在石头这个庞大的家族中,也不乏有无价之宝之类的,如玉石、宝石等。还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陨石是稀罕之物,不但有收藏价值,还有科学研究价值。怒族聚居的匹河中学里的“飞来石”,算不算是一种陨石?在石头家族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头,那就是“化石”。

“化石”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它还是很重要的地质遗迹。有专家认为:“化石”画出来的历史画卷是人类了解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动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变迁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人类随时相伴的优势。为人类创造了接触石头的各种方便。同样,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石头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赏石文化有机的融化在一起,创造并丰富了石文化,使人类的各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种文化的融合,也更加丰富了石文化。

有人说,怒族的文明是用石头垒起的文明。我想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怒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等怒族世代居住地,几乎都是用石头组成的世界。石头,这个看起来冰冷的东西,却在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怒族作为山地王国的子民,世代与石头共处。

形成了就地取材、利用石头,与刷围环境协调、和谐共处的传统习惯。石头最大的特点是:好找,随处可见。在房屋建筑中石头的用处是最广泛的,如起房子时起石脚、垒墙脚、用石头砌挡墙;为防柱子腐烂,用石块垫高柱子;用石板(片石)盖房顶;如用杉木板盖房顶,怕房头板被风吹散,加压石块以稳住房头板。这样,便形成了怒族的建筑文化与石文化的有机结合。

大年初十“地日”、“石头节”的习俗

“地日”当天,山西南部地区有把面食蒸成各种农作物形状的习俗,并把此日称为“实子日”,希冀新年风调雨顺,五谷颗粒饱满,农业大丰收;东南地区习惯用谷物面粉捏成十二个灯盏(闰月年十三个),象征十二个月并按次序摆在蒸笼里,熟后观察灯盏内所含水分。有水,表明该月下雨,水多则涝,无水则旱,以此预测粮食丰歉,盼望有个好收成。

农历正月初十“地日”,也是传说中石头神的生日,称石头节,又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古人把石头和土地、庄稼、农业收成等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从初十日的“十”字读音演化而来。“十”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寓意十全十美,也就是圆满与团圆。一个人只有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使自己富足和充实,才能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石”、“十”同音,于是正月初十“地日”,也被认为是石头神的生日。

相传石头神名叫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意思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石敢当的作用,最初是“保平安,驱妖邪”,后来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诸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多种用途。此石碑建于唐代大历五年(770年),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一块石头。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向披靡,猖狂之极,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挡(当)?”这时女娲投下一块泰山石,大声怒喝道:“泰山石敢挡(当)!”蚩尤仓皇而逃。黄帝于是刻“泰山石敢当”震摄蚩尤,并最终将蚩尤打败。关于石敢当来源于石头的传说,民间还有不同的版本。也有认为是人的:姓石名敢当。相传此人是五代时的一名大力士,因战争中护主而死,后人设立石敢当为之纪念。还有的说是姜子牙,等等。

具体来说,石敢当就是我国旧时宅院外和街巷、桥梁路口,特别是丁字路口和桥道等被称为“凶位”的地方,建造的一小石碑或站立的一小石将军,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故名。在早先的北京胡同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的外墙或院墙的墙壁上,嵌有一块写着“泰山石敢当”的长方形青石。石敢当样式多样,碑额上有刻狮首、虎首等浅浮雕的、圆雕的,刻有八卦图案的,还有什么装饰也没有的等等。2005年12月,“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习俗,石头节当天忌开山凿石或以石盖屋;忌搬动石头,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移动,否则会不利于当年的农作物生长,影响粮食收成。人们往往于除夕将家中与石头有关的器物贴上春联,直至正月十日方可开封后再使用。我国一些地方如河南,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向石神、磨神、碾神等焚香祭拜、供奉烙饼。家人午餐必食烙饼,意为一年之内财运亨通。山东等地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放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浇上水,将二者冻结在一起,冻得越结实越好。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若石头没有掉落在地,则预示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丰收在望;河北省的中南部,当日晚上各家各户会在门口点燃篝火,将一年内用旧的炊具等统统烧掉,预兆全家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难。

正月初十,山西忻州等地区亦称老鼠嫁女的日子。这一天忻州人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妇女们在面板上同时用两手搓动,一手各五条,俗称十指。部分面鱼要捏成花轿的形状,蒸熟后放置墙角缸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使用。

石头节这天,不准骂人,不准做坏事,否则日后必遭惩罚,走路时容易摔倒。

石头节,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等捕获野兽、采集果实、钻木取火、种植庄稼甚至是自卫的武器等等,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尤其是泰山石敢当作为我国一种民间习俗,远播海外,遍及东南亚各国、朝鲜、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等,它所包含的“平安文化”,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和美好愿望,因此可以说,“泰山石敢当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