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铜钟(换阆中拍摄照片)
《南充晚报刊唐代铜钟》
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铸造保宁铁塔一座。
铁塔寺
阆中铁塔又名保宁铁塔。原塔在四川省阆中县城内广场之东南隅。1956年,省文管会曾派员调查,将其资料收录在《四川文物简目提要》一书中(油印本)。铁塔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铸造,覆以八角亭。塔顶为石造,塔身铁铸,高4.32米,呈八面柱形,每面宽38厘米。塔身满铸八分体隶书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为国内所罕见。清末及民国初年,寺为小学,后为幼稚员。其后寺圯,惟余铁塔。“文化***”中,铁塔碎毁,遂无遗迹。
公元763年,唐玄宗天宝四年秋,杜甫来阆中悼房琯,冬归梓州。
阆山歌
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阆水歌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公元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阆中人尹枢状元及第。其弟尹极宪宗和八年(公元813年),状元及第。时有“梧桐双凤”。
尹枢状元卷上加盖“尚书礼部之印”。
尚书礼部之印唐
(补贡院中的状元卷照片)
公元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 何居士凿岩刻大佛摩崖造像,为释迦座像。
大佛寺(东山园林)
大佛寺因崖峦石刻释迦坐佛得名。据府县旧志载,公元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敕名“永安禅院”。公元1103年(徽宗崇宁二年),因院名与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讳改名“福昌院”。明代复称大像寺,亦称大佛寺。但明清至今,通称大佛寺。
对大佛创建时间,历代有宋太宗雍熙年间、宋太祖开宝年间、五代唐天成年间诸多说法。公元1982年,在佛像南侧石壁,发现《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刻,据碑记计算,成像距今已1200余年。
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阆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
这座位于嘉陵江东岸大像山上的大像山摩崖造像,主体为崖峦石刻大像。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9.88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
五代龙德元年(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齐排列,工艺精巧。
宋神宗元丰八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对大小佛像进行彩妆。元惠宗二年(1336年)为大佛贴金身。民国年间,佛金为人盗剥。
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 大佛旁有观音像两尊:一为南海观音,一为送子观音。大佛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这份敕改“永安禅院”为“福昌院”的诏书,被原样凿刻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现仍依稀可见,极为珍稀。此外,在大佛寺左侧摩崖上,刻有楷书“虎溪”两个大字,每个字长5米、宽4米,恢宏刚劲,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传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来此采药,在这里治好一只生病的老虎,这条山溪遂有“虎溪”之名。今更置药师庙,以为纪念。
大佛寺右侧还有大像精舍和黄家亭子等名胜古迹,占地164亩,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大像精舍为凿造大佛的何居士居家礼佛之处。黄家亭子杜甫曾游,并有咏黄家亭子诗二首,“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杜甫诗盛赞这里的田园花草和临江风光的秀丽。
自唐以来,寺内历代摩崖碑刻甚多,除天然剥蚀者外,未遭人为破坏。其中最有价值的有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阆州永安院新建千部法华经藏记》、宋徽宗崇宁二年《敕改福昌院牒》、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福昌院桩大像佛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崖记》等,皆完好。
大佛寺殿宇历代屡毁屡建,明嘉靖间曾全面修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庄学和斥佛崇儒,拆大佛寺楼宇,取其巨木建锦屏书院于东园故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比丘通明,心慧师徒募化善缘,重建大殿。嘉庆五年(1800年),县令李天培又拆迁锦屏书院,取其良材,重建大佛寺全部庙宇。其后寺渐圮毁,仅存大佛正殿层楼。文化***中,层楼亦被拆毁,大佛暴露于风雨霜雾之中。所幸佛像及摩崖石刻碑碣龛窟,除自然剥蚀外,未遭人为破坏,被誉为国之瑰宝。寺楼多次被拆毁,现为1991年重建。
大佛尊像(换)
大佛寺全景
(寻《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图)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