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对后妃的管理,大体遵循定编制、定级别、定待遇、定规矩,以使内廷位次,明确有序;言行举止,遵守本分。
清朝康熙以后,后宫典制大备。规定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侍寝的嫔妃一般要到皇帝寝宫,如乾清宫东暖阁、养心殿后寝殿等服侍,事毕后返回自己的宫院。
这些后宫嫔妃的待遇,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内,有着近乎严苛的等级划分。她们的吃饭、穿衣、喝茶、零用等开销,都是严格按照后宫级别实行的供给制。以下图表数据取自《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表1中的小牲口指的是鸡、鸭等牲畜;
粳(jīng)米是大米中的一种,比较粗短,呈椭圆或圆形,颜色蜡白,质地硬而有韧性,粘性大,胀性小,出饭率较低。
表中1升5合中的“合”,音“gě”,为度量单位,1升=10合。而表中的计重单位“斤”,根据清廷规制,1斤=16两=590克,相应的1两=10钱=36.9克。
表2中的锅渣是“豆粉为之,形长方,径寸许”,其酥脆可口,可以与其他食物一起加以香油等佐料凉拌而吃,或可蘸白糖,或油炸后,用醋溜。
表3中的红箩炭为紫禁城使用的最优质木炭,在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成炭后,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送入宫中,故名“红箩炭”。
由以上可知,后宫嫔妃各个级别之间的待遇差距悬殊,这大概就是后宫争相邀宠、皇室不宁的原因之一吧。待遇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饮食分配上,而且体现在生活用品、车舆、服饰等方方面面。
嫔妃的服饰人员,主要是太监和宫女。太监,每宫配置首领太监2名(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公费银七钱三分三厘;太监12名,每月银二两,公费银六钱六分六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本宫陈设、洒扫、承应传取、坐更等事”。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