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催促下 27-28闪婚闪离,女人结婚为啥?

爱偷懒任性的蔡花儿

八卦听多了,有些时候,让人迷茫。

大伯家二堂哥的大女儿,于前年腊月后半月相亲,在去年年后正月十六结婚,却在去年三四月份净身出户。

说起这个事情,我和妈妈都唏嘘不已。

和大家表表背景:

我堂哥结婚后,一度求医问药期望有后代。但几年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后来在老辈儿人的建议下,领养了一个女孩。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这个孩子身体不太好。堂嫂不甘心,再度领养了一个男孩。

二度领养后,真就应了那句话:你命中无子女,他命里有手足。

堂嫂三次开怀,接连生下了两个女孩一个男孩。

有了自己亲生的娃,重心自然而然转移了。

领养的女娃被放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年老体弱,也只能是吃饱穿暖,别的也提供不了。活到10岁左右,总算解脱了。好在那个男娃还自己带着,也供到了大学毕业。毕竟有这么多孩子要吃要喝,结婚爹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前边两个娃,不是自己亲生的,只要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大人不插手。

轮到亲生的大女儿时,一贯强势的堂嫂,依然强势:因着上了大学,又到外边涨了见识,觉得自己家的女儿比普通农村家的闺女更有价值。

所以一旦有人相亲,条件都是高出一大截儿。导致27-28岁还没定下来。(当然这只是外人看到的,真实情况也未知)

前年回家过年,堂嫂急不可耐,一心想把她的婚事定下来。

同村的年纪相仿,同时和我们又有些亲戚关系的男孩家父母上门提亲,了解妈妈脾性的她,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由着妈妈去。

男孩家村里有院、县城有房、自己有车、彩礼照付(听我老妈说是10万),这在我们那边,这样的相亲对象,还是可以的。

堂嫂非常满意,堂哥不太放心。

专程到三叔家(我爸爸家)去谈这个事情。老妈家和相亲对象家同排房子,他们北头,我们南头。老辈儿人一天到晚时不时的碰面拉拉家常,可小辈儿人,几乎没在家待过,小时候上学,大了外地发展。

爸妈也给不出什么特别的建议,只能是寻常嘱咐:两个孩子之间互相不了解,不要太着急结婚。可以先订婚,拖个一年半载的再结婚。

堂哥频频点头,赞同爸妈的意见。

前前后后半月有余,堂哥再次上门,就是通知爸妈正月十六去吃酒。听到消息的爸妈震惊无比,再怎么无法接受,也无法更改。毕竟这关系还差着了,就算是亲爷爷奶奶,碰到强势的儿媳妇,怕是也扭转不了局面。

既成事实,只有接受。同时送上祝福。

时间很快来到了去年春夏交替的季节,这个时节,村里的老人都会出门溜达,天气好的时候,就会聚在桥头(村里唯一一座桥,建于90年前后)闲话家常。老妈也经常溜达一圈。

有天刚好就碰到了大娘,正在骂孙女:我们家这个傻闺女,离婚就离婚呗。竟然啥的不要,三金呀,彩礼呀,全部退给人家了。甚至于娘家陪嫁的一些生活用品,也一样没拿。

旁人听了,目瞪口呆。

在农村这种情况(只是单纯的婆媳吵架),女方基本很少退三金彩礼啥的,有些人家娘家拿去的一根针一条线都要带回来的。

老妈听到这个消息,当着村里那么多人的面儿,也不好仔细问。转身回家了。

到家她忍不牢,马上跟老爸讲这个情况:这孩子离婚了。啥都没带。

想着一贯强势的堂嫂,怎可善罢甘休?

后来了解到,婆媳俩人吃饭闲话,婆婆说为了你俩结婚,家里怎么样怎么样?你还要了那么多彩礼(听说彩礼被堂嫂扣着)……(要我们外人来看,婆婆这样说,估计也没啥意思,就是说说家里的情况,让她心里有个底)

她不干了:给你,全给你。三金还你!彩礼还你!离婚!

婆婆一听傻眼了:随便一句家常,就要离婚。慌得赶紧给儿子打电话……

为时已晚,话已出口,覆水难收。

第二天俩人去了民政局,同时交还东西。

一拍两散,干干脆脆。

说实在的,虽说现在离婚已经见怪不怪,但在我们家族还是少见。

我们这代人,就只有二伯家的闺女离婚住在娘家。(个人有些弄不灵清,老妈不讲理)

侄女侄儿这辈儿,她是第二个。

第一个也是因为婚后彩礼闹蹦。

大家说说看,有多少情侣是因为婚前彩礼分道扬镳?又有多少夫妻在婚后因为彩礼而分崩离析?

再者,国家预推行“零彩礼”,你怎么看?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