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戏的产生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却给当地文化带来更多的精彩。其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状况。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极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戏吧。
布依族地戏是一种以面具装扮人物,以歌唱来“演故事”为主要形式而夹杂某些戏剧身段和舞蹈动作的民间艺术,属傩戏类。主要流传在贵州中部及西部与汉族杂居地区,尤以贵阳市郊区和安顺一带最盛行,多在春节期间演出。因在平地演唱,不需要搭戏台,因而得名。
相传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开始传入布依族地区,是产生较早和流传较广的一个剧种。演出时,演员根据扮演角色,头戴各种不同面具,身穿各种不同服装,手持刀斧等兵器道具,随着锣鼓、笛子、二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声进行表演。多用汉语演唱,也有用布依语演唱的,唱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多用一唱众和形式。
唱腔激扬高亢,动作粗犷活泼,气氛十分热烈。传统剧目有《杨家将》、《精忠传》、《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等歌颂历代忠君爱国英雄人物,多从汉族戏剧移植,但又不完全相同,经多年演变,内容、唱词、唱腔、服装、道具等都带有布依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故为群众所喜爱。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溪地戏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和西部,演出队伍大多为布依族民间艺人组成,其中以大寨地戏队最具代表性。其演唱用当地方言,形式憨直拙朴、粗犷自然。歌颂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剧目包括隋唐薛仁贵征东、宋朝杨家将、岳飞传等。花溪民间地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丰厚的底蕴,传承几百年来成为当地布依族同胞劳动之余喜爱的娱乐活动。
起源
花溪地戏源于古代的“扮傩”。“扮傩”是为逐疫鬼,迎神灵,保平安的祭祀仪式。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贺长龄编修的《贵阳府志》载:“土人、贵筑、广顺、贵定皆有之,岁首迎山魈,逐村屯为傩,击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饮食之。”花溪地区的地戏,至今仍有上述的习俗。如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
发展现状
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他们是以下18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谷蒙(燕楼村有两泼)、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
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这种表演场合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风貌近是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用职权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红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要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
极具代表性的辽菜名菜有哪些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09年的春晚还被赵本山带到了他的小品里。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您要是还没吃过那可真是一大遗憾。快点动手吧,和我一起享用这人间美味!小公鸡配上榛蘑或是茶树菇是现在比较多见的吃法。我用的是鸡翅根和红蘑一样营养,美味!
鲶鱼炖茄子
鲶鱼炖茄子这是东北炖菜里很有名气的一道菜肴,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各取所需,味道醇厚。
兰花熊掌
由熊掌与虾茸油菜心烹制而成,熊掌金红油润,汁浓味醇,酥烂鲜香,油菜心酿入虾茸呈兰花状,布于熊掌外围,滋味清淡,形色素雅,全菜荤素兼备,有滋补脾肾之效。
凤腿鲜鲍
由鲍鱼与鸡小腿爆制而成。鲍鱼鲜嫩滑韧,色泽乳白,鸡小腿烂香微甜,红润光亮呈放射状摆列鲍鱼四周,全菜造型别致,红白相映,营养丰富,有利肝明目消炎之功效。
红梅鱼肚
将虾茸制丸煎后压饼,爆成红色居盘中,另将鱼肚酿入虾茸蒸熟,环于外,全菜色泽艳美,红白相映,咸甜交融,清淡鲜嫩。
游龙戏凤
由刺参笋鸡人参以酒锅烹制而成。因于人参汤沸时海参如龙笋、鸡若凤而得名。参体柔软入味,笋鸡酥烂脱骨,食之益身补气。
麒麟送子
为宫延风味名肴,满汉全席首菜,取幸福吉祥之意命名。以犴鼻为原料,经燎烤浸泡刮洗水炖汤煨而成。形体完美,色红明亮,酥烂香醇,如羹似腐,环配元鱼作衬,名贵高雅,烹作3日始成。
红棉虾团
以太湖珍珠虾制茸为丸经炸烧而成。环列煎塌如意虾酥麻蛋饺绿菜作陪。全菜金亮油润,色肥艳美,口味酸甜,酥脆清香,肉鲜微麻。
更新于:5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