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一夫多妻”?你实在是想多了

旋律香烟

对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一直的说法都是一致的:一夫多妻制。但实际上,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多妻现象从未出现过。(别和我提娥皇女英,那是传说,她们后来还成湘水女神了,难道也是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那是因为我们把“妾”也当成了“妻”。在古代,一个男人不管有多少个妾,妻子只有一位,妻和妾的地位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不可同日而语,妾一般只是作为古代显贵的“X工具”而已。妻,这个字取自“齐”,意为男人娶妻婚配后,已经“齐家”(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娶妻是人生大事之一,其形式繁复,而且必须按“套路”来。下面简单说说:

首先是“纳采” 这是开始阶段,男方通过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女方如有初步意向,男方这时候准备代表忠贞的“活雁”去女方家求婚。

第二、“问名”男方委托媒人问清女方的生辰八字,找专业人士进行占卜。你说第一次纳彩时候一起问行吗?当然不行了!第一次是尝试性的接触,不允许有任何实际性的操作,当心挨揍。

第三、“纳吉” 男方占卜后,发现生辰八字相合,太棒了!你可以通知女方家了,并送去定婚信物,古代的信物花样较多,现代演化成了“戒指”。

第四“纳征” 现在可以雇人,把彩礼给女方抬去了,一般女方也会回礼。

第五“请期” 定日子了,双方议定即可。 第六“亲迎” 婚嫁当日,男方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的仪式。然后结婚当天还有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与结发及洞房一系列流程。

而这些在“纳妾”时,都是没有的,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形式,甚至不用父母同意。我给大家描述一个画面就明白了:比如说古代某朝代,土豪张员外路遇赵老板。“老赵啊,这么急干嘛去啊”, “哦,是老张啊,我肚子痛,回家休息休息”,“哦,要不先去我那,我那有药”,“不必啦,我昨儿个纳了一房小妾,她正熬着药呢。”看到了吧,连正式的口头通知都没有,闲聊着就把这事儿说了。

从称呼上,也能看出很多门道儿,妻子也叫正妻、正室,妾叫侧室;别人称呼时只有妻子能冠上夫姓,叫做某夫人,到了民国也只有妻子能被称作“太太”,而妾只能被称作“如夫人”(“如”算是给妾一定的尊重了)。称呼那毕竟是虚的,来点实在的,就说生的儿子吧,妻子所生叫“嫡子”,妾所生叫“庶子”,中国长时间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嫡子继承家业优先,不论岁数,嫡子不止一个,再论长幼。有人要说话了,这不公平!没错,但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妻子的娘家一般都是很有地位的,而妾的一般都是来自低等家庭,更有可能是被人送过来的“礼品”。(不是经常看到电视剧有皇上赏某某几个美女么,没错,那以后都是妾)她们自然不会有什么势力,所以让庶子掌管家业就会产生家族内乱,如果是皇室,就更麻烦了,整个国家都可能会分裂。所以古代朝廷立太子,不立嫡子而立庶子,或是废长立幼的,经常引起国家动荡。

至今世界上还有6个国家,允许“一夫多妻”

还有权利方面,大家族里,妻子和妾每月都有一定的收入(可以理解为零花钱),妻子肯定要多出不少,更多时候,妻子会掌控家庭财政,管理这个大宅子里的日常事务(比如家中装修、膳食、下人的工作、日常接待都是妻子拿主意),而妾只能被妻使唤,而且还要定时向妻请安问候。什么?你想离婚?如果是妾,那您随意,说一声,这事儿就结了。如果是妻,有点麻烦,首先你要写休书,然后你去族长那里申请,还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妻子必须是犯了“七出之条”才可以,万一这个妻子和族里人关系好,你休了她,反而得不偿失,会被族中人鄙视。这可比现代的离婚协议书麻烦多了。有的“妾”想知道:当妾有什么好处吗?除了可能更受宠。您别说,还真有,而且这个好处价值不菲。不过您的丈夫得干一件事儿,那就是“谋反”,朝廷将您丈夫抓住后,判了他“诛九族”之罪(一般只有谋反才能被判诛九族),这时候您的优势就来了,这个“九族”中有一族是“妻族”,而没有“妾族”,就是说您不光能躲开杀身之祸,还能看着妻子家族被灭门而出出气。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夫妻制度应该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实我们老百姓也不必太过羡慕,在古代只有极少数的达官贵人才能有此“艳福”,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两口子过日子和现在一样一样的。而且,现在的“有实无名”的一夫一妻多妾难道就没有么?

感谢关注我的头条,让我们可以共享历史魅力。

更新于: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