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流派

有吴之境

主敬以立其本

易学主要分为两大学派,即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象数学派着重从卦爻象(以及阴阳奇偶之数)解说《周易》经传。与之不同,义理学派注重阐发卦爻象卦爻辞所蕴含的意义与道理。

显然,这两大学派的对立来源于取象说和取义说。

 1.

在《易传》中(先秦时期)象数和义理是并存的。

不过,到了汉朝,这两种解易的体例展开了争论,象数之学成了易学的主流。魏晋隋唐之际,义理学派厚积薄发,冒出了王弼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进而占了上峰。宋明时代,易学再次形成象数和义理并存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与宋明道学相适应,象数之学一分为二,分出了象学派和数学派;义理之学花样更多,分成了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以及功利学派等不同的宗派。

瞧吧,象数和义理如互相攻驳又相互影响的冤家。

(1)汉代象数学派

汉代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要属孟喜、京房、虞翻。

孟喜以阴阳学说解释《周易》,并借卦爻象的变化推测气候的变化,是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所谓卦气,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一年节气的变化。孟喜指定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分别主管六个节气(从冬至到惊蛰为坎卦用事,从春分到芒种为震卦用事,从夏至到白露为离卦用事,从秋分到大雪为兑卦用事)

©清·惠栋《易汉学》

另外,一卦六爻,每爻主管着一个节气,比如坎卦初六为冬至、九二为小寒、六三为大寒、六四为立春、九五为雨水、上六为惊蛰。

其余六十卦配十二月(每月五卦)、七十二物候。

这里,最有创意的是,孟喜拣选出了十二辟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解释阴阳二气一年的消长。

从复到乾,阳爻在逐渐增加,是阳息阴消的过程。

从姤到坤,阴爻在逐渐增加,是阴息阳消的过程。

因此,十二辟卦又被称为十二月卦或十二消息卦。

后来,京房进一步发展了孟喜的卦气说,还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宫说(按照乾、震、坎、艮、坤、巽、离、兑的次序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故称为「八宫」)和纳甲说(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其各爻配以十二地支,因为「甲」为十干之首,故称为「纳甲」),借卦爻象的变化说明阴阳消长的过程。京房认为,阴阳二气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决定人事的吉凶。

大讲阴阳灾变是京房易学乃至汉代易学一大特征。

©清·惠栋《易汉学》

东汉末年,虞翻抛弃了阴阳灾变说,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不过,虞翻解易,泥于取象,将汉易象数之学引向极其繁杂的解易道路。

物极必反,于是引出了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学派。

(2)晋唐义理学派

虞翻把汉易象数之学给推到了极端。当时,很多人觉得透过一个一个象征的事物去把握《周易》的精神实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这样,用抽象的意义去代替具体的物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王弼正是在易学需要转变的时候完成了这个转变,从而创立了义理学派。

王弼认为,事物分为若干类别,每类事物都有其共性,即该类事物的义理。就拿乾坤两卦说,乾卦的义理为刚、健,凡属此类性质的事物——比如龙、马、天、君、父——都可以归于此类;坤卦的义理为柔、顺,凡属此类性质的事物——比如羊、牛、地、臣、母——都可以归于此类。也就是说,只要说出卦象或所取物象的义理就说出了这一类所有事物,言简意赅,清晰明了。

显然,王弼使人们对《周易》的解说获得了解放。

随后,韩康伯从义理的高度对王弼学说加以概括。韩康伯明确指出,《周易》一书「托象以明义」,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即具备天下之理;仅有八卦还是不能穷尽事物的变化,所以又重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用来象征事物的变动之理,借以说明人事治乱之义以及因时而动的功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花点心思研究一下《周易》就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了!

总之,人们不应止步事象,而应探求背后的义理。

那时,义理学派压倒了象数学派一跃为易学正宗。

(3)宋明易学中的数学派和象学派

宋明易学中的象数学派分化成为象学派和数学派。

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邵雍。邵雍并非不讲卦象,而是在奇偶之数的基础上讲卦象的变化,主张「数生象」,被称为数学。邵雍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推出了一套图式,认为此类图式乃伏羲所画、有卦无文、自然而有,故有「先天」之名;与之不同,邵雍认为,汉易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乃文王之易,是从伏羲之易推衍出来的,并不是出于自然,故有「后天」之名。

©清·胡渭《易图明辨》

邵雍对这两类图式都有解说,但是更为推崇前者。

与邵雍数学派主张「有数而后有象」不同,南宋朱震象学派主张「有象而后有数」。在朱震看来,一卦之象乃一卦之体,伏羲设卦目的就是为了教人观察卦象、推测吉凶,不过后来的圣人——比如文王——忧虑一般人的智力不足以观卦象而知吉凶,不得已才系之以卦爻辞明确地说出卦象的吉凶。这也就意味着,离开卦象去追求义理违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是错误的。

©宋·朱震《汉上易传》

朱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其易学,成为象学派代表。

宋易中的象数学派,除继承汉易以象数解易的学风外,更为突出的是提出了各种图式来解说《周易》原理,清代学者称之图书之学。

©清·胡渭《易图明辨》

图书之学是象数之学的一种形式,宋以后很火热。

(4)宋明易学中的义理学派

宋明时期,义理学派形成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派、以杨简和王畿为代表的心学派三大分支。

理学派以「理」为易学最高范畴统率象、数、时、位的变化,据此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明确指出理是体、象是用。

气学派提出「有气方有象」的命题,以阴阳二气生生不已的过程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及卦爻辞的义理,从而建立起气学派的易学体系。

作为心学派以心解易的代表人物,王畿以良知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提出「易为心易」的命题进而论证心之良知乃天地万物的本原。

 2.

肉眼可见,象数学派,以及义理学派,无论对《周易》经传文字的解说还是对《周易》理论思想的阐发都各具特色,让人大开眼界。

更棒的是这两派相互影响、彼此成就,热闹非常

穷理以进其知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