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比是羌族民间对巫师的一种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病魔缠了身的话,会由释比者传播出精神与文化的信息,从而让病者减轻病痛,释比者在羌族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释比”,汉族称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称呼又有好几种,“许”、“比”、“释古”、“释比”等。释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
释比(许诗卓)是羌语对羌族民间巫师的一种称呼。
众所周知,羌族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笃信大自然有无数法力无比、威严神圣的神明(含民族祖先、英雄神)治理其间。受这种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仪礼和民族习俗。
在羌族社会中,年中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有定规祭日,时必隆重礼祀。而在众多祭祀活动中,不但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程、仪规,且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长测试、能驱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只、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与戏剧表演的人出任主祭。这种人,即所谓释比。
同时,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为是鬼魔缠了身,请释比颂经请神,驱疫逐魔,或用(含巫法、巫医、单方草药)方式,为人解除病痛。而释比者,以及由他们传出的精神与文化的信息,也给予了羌族社会巨大影响。可见,所谓释比者,乃羌族社会里,一种集社会祭司、巫师、测试求事、民间说唱、歌舞乃至戏剧表演为一体的一种不脱产的民间巫师。它是羌族社会的特殊产物。释比与释比文化亦是羌族社会中颇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
关于释比的由来,说法较多,普遍认为:羌族释比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远古时,由于人们对复杂雷电,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不甚理解,尤其是对一些大自然发生的灾害、人要生病死亡等原由,无法解释。于是,总认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们只有用十分虔祷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祈神佑福,保羌人社会平安、昌盛。为适应社会祭祀礼仪的需要,于是有一种自称可上通天上神、下达人意的巫师,出现于社会。他们主持一切祭祀礼仪,为人求吉纳福,降魔逐疫,成为神人相通,神力无穷的圣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信任。
欧洲最重要文化节之一
每年3月举办的布达佩斯春季艺术节是匈牙利一年一度最有名和最大的艺术节,彰显匈牙利文化的多样和丰富性。有音乐、歌剧、舞蹈、古典与现代音乐、电影欣赏等多种的表演艺术,不仅呈现出匈牙利艺术家的才华,同时也邀请国外各种表演艺术的艺术家共襄盛举。
布达佩斯春季艺术节于1981年首次举办,是布达佩斯年度的文化盛事。这一艺术节原来是匈牙利旅游界提出组织一种内容比较广泛的文化活动的提议,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旨在吸引外国游客入住新建的现代化酒店,并吸引移居外国的匈牙利艺术家每年至少一次回国表演一些节目。
1989年之后,布达佩斯春季文化节更加变成匈牙利艺术家最重要的艺术天堂。文化节期间,将在布达佩斯的各个地点举办包括管弦乐、室内乐、现代舞、爵士乐、影视等200多项活动。
近年来,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布达佩斯春季文化节已经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文化艺术节之一。有许多着名艺术家曾经参加过文化节,布达佩斯也已经成为了欧洲文化节的首都。
音乐节期间包括交响音乐会、传统歌剧、轻歌剧、室内音乐会、爵士与多种音乐形式混合音乐会、民族乐音乐会、舞台剧、民族舞蹈、现代舞、芭蕾舞等在内的各类艺术活动,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爱乐者前来参与。
讲述中山路的特色文化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遗址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如今的中山路,经过近百年来的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一条历史积淀深厚、经营品类齐全、名店名品云集、人流物流集中的历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优势:郁达夫曾住过天仙旅社
厦门城墙,新街礼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区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众多的厦门文化名人,堪称厦门的文脉。这里还有着名民族英雄陈化成、着名书法家欧阳桢、诗人虞愚、着名书法金石家吕世宜等名人的故居。着名的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和作家郁达夫下榻过的天仙旅社。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中山路不但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歌仔戏、中秋博饼等在中山路都有着悠久不断的传承。
(二)建筑优势:骑楼建筑尽显南洋风情
中山路主要由华侨投资兴建,并由成片的骑楼组成,两旁带着浓郁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映衬着中山路“南洋风情商业街”的雅号。
位于中山路轮渡路口的华侨银行,是当年厦门人与南洋华侨之间血脉紧紧相连的历史见证。南洋风情的骑楼,加上了闽南传统的绿琉璃门楼屋顶,骑楼的门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廻云纹装饰,为中山路骑楼添上了中国气派和闽南色彩。
中西合璧,开放包容,有人说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
(三)对台优势:台商纷纷开店经营
位于海峡西岸的中山路,与台湾仅一海之隔,联系甚密,渊源深厚,有“中国闽台风情第一街”之称。福建、台湾的各行业众多品牌在这里汇集。众多的闽商、台商在此开店、经营,并经常举办与台湾有关的台湾特色商品展、郑成功文化节风俗展演和歌仔戏、南音等具闽台特色的各项活动,是对台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中山路上有古城东路“闽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于古城东路的“老台南剑狮美食文化园”也正式对外开放,厦门市民能在此零距离感受台南独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优势:地处市中心交通便捷
中山路地处厦门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厦门城市的代表,当时的厦门就是指中山路周围。
中山路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对,紧邻厦门城市快速干道——环岛路、成功大道,紧挨码头、长途汽车站,就是到到最远的机场也不足30分钟。
(五)环境优势:商业街直通大海
中山路是一条直通大海的商业街。走在街上,便有阵阵海风吹来,让人感觉惬意无比。闲暇之余,你还可走到街尽头的海边,遥望“海上花园”鼓浪屿,听涛声浪曲,观千帆飞渡、万舸迸发。
全国首创,广告采用统一板材和底框,以欧式的铁艺雕花来突出骑楼的优美,实施LED夜景工程,使艺术照明与建筑景观融于一体……近年来中山路的两次大规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业街的建筑风貌、历史印迹,又进一步突出了厦门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闽台文化,提升整体景观的内涵与品位,使中山路成为厦门的一大游览胜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六)品牌优势:老字号特产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着力找准文化与商贸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业态,形成高、中、低端业态有机搭配,国际名品、老字号品牌主导的特色商业街区。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汇集了200多种国际二线知名品牌。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气和影响力,在此设旗舰店,作为其品牌宣传的排头兵。
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鹭首饰、光华药店、好清香大酒楼、黄则和花生汤、佳味再添小吃、叶氏麻糍、大同鸭肉粥等厦门老字号本土特产,成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结束语】骑楼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大约在鸦片战争后就传入鼓浪屿和厦门。这种建筑有着浓郁的南洋风情,粉红和乳白是主色调,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墙体与古旧的木窗更为骑楼增添了几分特有的神韵。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