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大部分民族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造就了一系列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在毛南族文化中分龙节就是这么一个为了祈求丰收的节日。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说是“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
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
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青年男女则盛装聚会唱歌,选择知音。现在过此节,宗教迷信活动多已废弃。增加了文体竞赛或者开展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动等。
龙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因此,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龙的最大节日是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龙的传统大节。庙节是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分龙节,过节的日期因村而异,有些村寨定在自农历夏至算起的第一个亥日,有些村寨则定在自夏至算起的第一个辰日。
庙节前,人们还走亲属、会朋友,出嫁在外的女儿用新竹篮装上用叶子包着的五色糯饭、粉蒸肉。带着儿女回娘家,外公、外婆看到外孙自是有说不出的高兴。庙节时,村里的老人都来到村寨公众立起的三界庙,祭祀三界公爷、祈福纳吉。
三界公爷是毛南族最崇拜的一位保护神,同时又是一位药神和牛神,传说他曾制服凶神雷王,而龙王和雷王又是管风雨雷电的神,所以要祭祀这位饲养毛南菜牛的创始神,因此要杀牛须到三界庙前去,举行隆重的“椎牛”仪式,师公们验经作法,唱神歌、跳木面舞,求雨祈风,后气氛肃穆而热闹。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因此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是从每年五月的夏至这天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日,因分两次祭祀龙的活动。
节前,家庭主妇们就着手准备节日特有的食品了,她们上山采集做五色糯饭用的金黄花、枫树叶,到野场(集市)上买品红粉、品绿粉,然后蒸五色糯饭、粉蒸肉。红、黑、黄、绿、白五种颜色的糯饭散发出特殊的香味。人们还兴致勃勃地到户外折回柳枝。把糯饭捏成小团粘在柳枝上,插在中堂,预祝年成丰收。
青年男女在庙节欢庆情绪更为高涨。这是一个抒发情怀的日子。歌场上、山坳口,处处歌声处处情,节日的毛南山乡洋溢着无比的欢乐。“五月分龙是端阳,哥妹同来祭龙王。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进洞房”青年男女们则趁分龙唱歌传情寻找意中人,男的送花竹帽,女的赠绣花鞋,场面异常活跃,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毛南族的两大文化瑰宝是
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5万多质朴的毛南族人民千年以来创造出了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浪漫珍贵的花竹帽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更彰显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与智慧。
神秘浪漫的毛南族傩文化
提及“傩戏”这个词,脑海里闪过的是诡异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古怪的言语、粗犷的动作和令人惊悚的场景,像古希腊的酒神狂欢,又像印第安人的原始祭祀。傩戏这种从原始巫术蜕变脱胎出来的古老戏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而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带着傩面的表演者,以粗犷古朴、简洁明快的动作展示瑶王舞、穿针舞;舞台上角色仅一旦、一净、一丑,夸张、诙谐的表演,传达出深刻的教喻色彩。
作为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肥套”是毛南族报答“万岁娘娘”(亦称“圣母”)赐子之恩的还愿仪式。在“肥套”活动中,毛南人借助“傩面”(一种木制面具)显示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神力,同时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毛南族“族宝”——花竹帽
与傩文化一样能代表毛南族体特色的还有毛南族“族宝”花竹帽(当地人称“顶卡花”)。花竹帽编织工艺的历史起源,未发现无文字记载,但“花竹帽定情”的“讲古”已在当地流传了几百年。在几十前,花竹帽还是当地青年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首选嫁妆,是荣誉与祝福的象征,更是勤劳和真爱的激励。
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花竹帽,是供毛难族妇女当雨具用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毛难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该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工艺精致,花纹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