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都有哪些

传统节日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呼,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极其讲究礼仪,并且相当好客。就柯尔克孜族人民来讲,每当有客人来临是他们在招待客人时都会用上自家最上等的食品来招待他们。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纳仁”是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先宰羊煮肉,肉熟后用小刀切成肉丝,之后将细面条与之搅拌,并放入适量的洋葱、胡椒粉和盐,即可食用。在严寒的冬天,纳仁的主要用料是索古姆(熏肉)。在晚秋季节,制作索古姆,还有将肥肉和碎肉塞进马的肠子和肚子,放入调味佐料,做成喀孜(熏马肠)、喀尔塔(香肠)。

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柯尔克孜族不仅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很讲究礼仪的民族,他们给尊贵的客人吃烤全羊。柯尔克孜人有极为讲究的饮食方法与礼仪。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柯尔克孜人聚居的克亚孜部落,有位叫阔里巧克的老人,他在部落里大力提倡对远方的来客、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要讲究文明礼貌,待人要诚心诚意。所以克亚孜部落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都很有礼貌。远近部落的人,都称这个地方为“礼仪之乡”,尊阔里巧克老人为最贤明的“比”(即首领)。

在离克亚孜部落不远的地方,有个汗国的汗王,他对这个小小的部落居然有如此大的好名声,一个小小的部落头人有如此高的威望,很不服气。

按照汗王的吩咐,阔里巧克比被请进了汗宫。仆人为阔里巧克比安排了住处,每天三顿茶水招待,就是不端食物。阔里巧克比出于礼貌,虽然饥肠辘辘,也不便张口,他要看看这个汗王究竟耍的什么花招。

一直等到第四天,当阔里巧克比挣扎着做完祈祷后,只见仆人用三尺长二尺宽的大木盘,端来了一只香气四溢的炖全羊送到他面前就出去了。阔里巧克比首先洗了手,并做了感谢主人厚意的祝愿后,拿出随身带的小刀,慢慢割下羊头,吃了半边,双手摆在对面的盘边上。他接着拿起前腿吃了几口,又双手把前腿摆在对面的盘内,然后割了一块羊尾油,又割了两片肝子,把羊尾巴油夹在中间吃了下去。这时阔里巧克比才拿起羊的其他部分的肉大嚼大吃起来。等到阔里巧克比吃完肉净手后,事先安排窥视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经过详细地禀报给汗王。

阔里巧克比虽然饿了四天,还没有失去做客人的风度,使汗王很佩服。但他不理解为什么阔里巧克要先吃羊头而又不吃完,吃前腿也剩下一半,吃羊肝夹羊尾油。汗王百思不得其解,他召来群臣也无法解开这个谜。汗王决定亲自去问问阔里巧克。他走进帐篷,向阔里巧克问安并坐在他对面。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都有哪些

驯鹰的柯尔克孜族人通常只诱捕雄性鹰驯养,二到三岁最佳,否则驯化难度大,到鹰七八岁时放归。柯尔克孜族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过去驯鹰的秘密是世代相传,驯鹰人不告诉外人。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已经没多少人愿学了。

鹰性情凶悍,桀骜不驯,一般人都是从雏鹰开始喂养,逐步驯化。但它费时费工,驯出的鹰过于娇弱,缺少野生鹰的攻击力。而且到鹰巢中掏雏鹰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被发现,会受到雌雄苍鹰的攻击,轻则被抓伤皮肉,重则被抓伤双眼,甚至丧命。真正的驯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驯养。难度虽大,但一旦驯化,威力加倍。

在进行室外驯鹰前,要把鹰尾的羽毛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再用拴着绳子的活兔作猎物,让鹰从空中俯冲叼食。过些时日,把鹰尾线拆去,在鹰腿上拴根长绳,像放风筝一样在驯鹰人的控制下捕捉猎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鹰就成了猎鹰。

过去,鹰为主人捕猎。人们不再需要猎鹰工作了。但柯尔克孜族人与鹰世代相袭的情断不了。驯鹰成了一种消遣、一种乐趣。只要鹰往臂弯那么一站,柯尔克孜男人的日子就过得带劲儿。就像草原上的汉子迷恋骏马,城市里的男人向往靓车。骏马和猎鹰,让男人的征服与驾驭欲望得以释放,使豪情挥洒自如。

在现代社会,猎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牧民们仅把他们当作闲暇时的娱乐方式。但还是有一批一批的年轻人接过父辈手中的鹰,奔跑在空旷而深邃的山谷中,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技艺。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