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十大特色美食之林梓潮糕 浙江临海春节美食

民族文化

南通是位于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鱼米之乡,可谓是物产丰富,其特色美食也是种类繁多,那么今天的饮食文化,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南通的十大特色美食之林梓潮糕吧。

林梓潮糕简介林梓潮糕是江苏如皋地区汉族传统糕类名产。始创于清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距今近三百年的历史。为江苏特产、江淮地区名点,名倾大江南北,《江苏名菜名点》一书曾作介绍。“老万和”茶食铺就因制作潮糕而出名。几百年岁月流逝,“老万和”依然古朴典雅,声名远铎,保持着传统手工工艺的特色。

林梓潮糕历史中国长寿之乡——如皋,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饮食文化,“林梓老万和”潮糕就是如皋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据悉,林梓潮糕源于清雍正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雍正年间,有一姓费的老板在林梓上开了一个“老万和”茶食店,创制了一种糯米糖糕,其色洁白,为直径约30厘米、厚约5厘米的圆饼形,面带花纹,上有红点,形美色艳,清香味美,取名为“林梓潮糕”,在当地十分畅销。

林梓潮糕特色其工艺精细、配方独特、用料考究。以上乘粳米为原料,踞春手筛,拌和白糖、桂花、松仁、桃仁等,荷叶垫笼底,制成圆形糕坯,辅以精湛、稔熟之刀工,纹理清晰、疏密均匀、深浅适中,水蒸而成。出笼不粘手,久放不落屑,香而不浊,甜而不腻,柔润爽口,清雅纯正,既是长寿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浙江临海春节美食

麦油脂,在临海的各个乡镇叫法不同,有叫麦饼筒的,也有叫食饼筒的。每年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总会买上芹菜、海带、绿豆芽、胡萝卜、笋干、猪肉、猪肝、鱿鱼等食材,然后再把这些菜炒好,用麦饼皮包卷起来,放在油锅里煎一下,味道鲜美喷香。

年前,临海人家开始制作麦油脂了,先是把小麦粉用水调和好,稀稀黏黏,盛放在碗缸里晾着,过两三个钟头,点旺火炉,在炉上放一个平底锅,再把调好的粉糊在平底锅慢慢地铺遍,几秒钟后一张麦油脂皮就打好了。

打好麦油脂皮,接下来就是把做馅料的菜和肉炒好,然后把炒好的菜、肉一盆盆地放在桌子中间。这时候临海人家有个讲究,就在桌子的四角分别放上十张油脂皮,接下来就是点上香烛把祖宗们请来“请一请”,这在过去是家家户户过年时无法省掉的环节,意在表明后辈们对已过世的前辈先人的追忆。

“请”过祖宗之后,就开始把炒好的菜和肉放进一张张麦油脂皮里卷实卷严。临海人家年前做麦油脂,一次起码做五十张,这样能一直吃到正月初初五左右。

麦油脂好吃,临海人几乎都喜欢,所以至今过年前很多人都会做,不过如今在自家打麦油脂皮的人少了,因为街上打麦油脂皮的小摊多的是,直接买现成的要方便得多。

陕西咸阳的年夜饭美食

蒸碗是咸阳人家庭年夜一道丰盛的美食,因为要在碗内大火蒸制而得名。常见的蒸碗有小酥肉、粉蒸肉、条子扣肉、梅菜扣肉、黄焖仔鸡、黄焖带鱼、四喜丸子、酥牛肉、扒羊肉、红芋甜饭和八宝甜饭等。蒸碗荤素皆有,健康少油,香味浓郁,老少皆宜。

在许多咸阳人儿时的回忆中,蒸碗是除夕将至的一个标志,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大人开始蒸馍烧肉炸丸子,将筵席上需费工夫的菜先做至半成品,免得到时慌了手脚。做蒸碗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叫“装碗子”。

所谓“装碗子”,就是按照不同口味的蒸碗,将原料和作料分别一一装入碗中,在笼上蒸个半熟,晾凉放起来。合家团聚的除夕夜,再将半熟的蒸碗拿出来蒸熟,扣在盘子里享用。

先经过“装碗子”,从而制作出来的蒸碗菜,简便实惠,即使家族团圆,聚者众多,也不显得忙乱,并且显得菜肴丰盛。这时候,一大家人从四面八方归来团聚,企盼家族在来年平安吉祥。而蒸碗,正是日子丰盛富足,家族和睦兴旺的一种象征。

蒸碗不仅是年夜自家人享用的美食,而且也是咸阳城乡正月待客的主要佳肴,特别是农村,正月里招待亲朋好友,蒸碗是主菜,其次才是小炒。做蒸碗大多是家里的男人,这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一种传承,体现了一种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和面对春节的一种庄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做蒸碗现在已不是男人的专利,做蒸碗的家庭主妇日益增多。

蒸碗最不可复制的,就是要用大蒸笼,一层一层,把不同品种的蒸碗放在一起蒸,让各种食材、香料的香气在笼子里互相浸透,牛肉有羊肉的香味,羊肉也带着鸡肉的香味,鸡肉有糯米的香味,蒸出来的蒸碗才有“蒸儿”的香味。甚至,每一层放什么蒸碗,都影响着蒸碗最终呈现的品质。

更新于: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