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边的传奇,流传了数千年。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在《楚辞·天问》中发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里的蛇,指的就是巴蛇。
巴蛇又称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三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巴蛇袭击人类,尧派羿前往斩杀,后羿先用箭射伤了修蛇,然后将其斩之。后羿把巴蛇拖上岸,将蛇肉分给渔民们吃,剩下的骨头堆成了一座陵,人们叫它“巴陵”。至今当地人依然有吃“口味蛇”的习俗。
巴陵即湖南岳阳的前称。南朝宋庾仲雍撰《江源记》载:“羿屠巴蛇于洞庭,积其骨为陵”。《水经注》云:“昔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如陵,故曰巴陵”。北宋范仲淹所著千古雄文《岳阳楼记》里说的“巴陵郡”便是这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文化,正是岳阳的城市精神。
(岳阳巴陵广场后羿雕塑)
《山海经·海内经》记:“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古本《山海经》里,确有后羿射日的记述。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说的是帝尧在位时,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百姓。尧派神箭手后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拯救了天下苍生。在十二肖故事和少儿版《山海经》里,都有关于《后羿战巴蛇》生动详实的记述。
(岳阳洞庭湖小镇“后羿湾”)
有关后羿的传说,是否在洞庭湖一带留有遗迹?”巴陵“的遗址又在哪里?华侨城文旅企业家、文化旅游策划人许秋洋惊奇的发现,从卫星地图上俯瞰,在岳阳洞庭湖的南湖畔,有一个酷似后羿的湾区,这便是著名的“后羿湾”。而后羿湾边有一座形状极其规则、酷似“东方金字塔”的丘陵,仿若鬼斧神工!经考证,这里正是“巴陵遗址”。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中,各种动物寻常可见,只有龙是虚幻的。人们对龙的想象力,本源于蛇。民间除了将蛇雅称为“小龙”,还将蛇蜕的皮称为“龙衣”,以示尊崇。农历的二月二,正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被称为“龙抬头”。因此巴陵遗址被当地人称为“龙山”,也就不足为奇了。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传说巴蛇死后形成巴陵,日夜反省修炼,最终化龙飞天,当地人便将此称为“龙山”。
(岳阳“巴陵遗址”)
由后羿,人们自然会想到嫦娥。相传嫦娥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据说“嫦娥”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作为“三界第一美女”的嫦娥,在历史上确有其原型已是不争的事实。
嫦娥故事最初出现在《归藏》。《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齐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唐人李善注《文选》,在谢庄《月赋》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这样的解说:“常娥,羿妻也。《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据说嫦娥与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后来道教在其神话中,将嫦娥与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尊称其为月神。
《淮南子·览冥训》记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对此东汉时期高诱作的注解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易占》之《归妹》亦描述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卜奔月之事。
(电影《日月》里的后羿与嫦娥)
关于嫦娥奔月,人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版本: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崇,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交予嫦娥保管。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下吞服,随即飘离成仙。因为思念后羿,嫦娥飞落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居住,只有玉兔为伴。
后羿回家寻妻不得,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嫦娥的名字。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王母被后羿的真情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这,便是中秋节的由来。
位于洞庭湖边的岳阳仓田村(今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据传是嫦娥的故乡。《嫦娥赋》作者、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从“地名说”、“神话说”、“歌谣说”三个角度以较为雄辩的论据旁征博引考证出的“嫦娥故乡在岳阳仓田村”。这里还有“嫦娥故里”的巨型雕像,而此处与后羿湾相距不过数公里。在后羿湾边,至今仍有后羿武馆、嫦娥花园,记录了嫦娥奔月前与后羿幸福生活的日子。
嫦娥的故乡在哪里,人们众说纷纭。说岳阳是嫦娥的故乡,有一个现象极其神秘可辅证之,便是当地女孩很多都以“娥”字命名,有些姐妹仨均同一“娥”字。遥望月亮上的云影,说嫦娥在洗澡、吃饭、劳作等,更是当地孩童儿时津津乐道的猜想。甚至可以说,嫦娥是当地孩子们深信不疑的第一个神仙,是岳阳人心中真正的女神。
(洞庭湖小镇的心湖与后羿湾)
嫦娥奔月成仙后,由于日夜思念和悔恨,眼泪滴落在人间,幻化成一处心形的湖泊,这便是有名的“心湖”。心湖也成为中国著名的爱情圣地,和亲人团圆相聚之所。唐代李商隐作《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是对心湖的生动诠释。从此,心湖边上演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
《山海经》中有帝尧二女居于江渊、潇湘之渊的记载。《史记》云:“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以处以观其外。”汉代刘向《烈女传》载:“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西晋张华著《博物志》:“帝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以涕挥竹,竹尽斑。”
说的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二妃随舜南巡狩,舜崩于江南苍梧(今湖南九疑山),娥皇女英痛不欲生,泪水浸染了满山的竹子,遂成斑竹。江南人为了纪念她们,把娥皇、女英比作湘水之神,又叫湘夫人。屈原的《楚辞·九歌》里有《湘君》《湘夫人》两篇。在岳阳的君山,至今仍有二妃墓。在心湖边,有“二妃亭”和“秋水桥”,即当年二妃寻舜,望穿秋水,不见帝归之所。心湖边还有两棵高耸飘逸的古树,像是二妃的倩影。
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洞庭湖㴩湖中有钓洲,昔范蠡乖扁舟至此,遇风雨而止于钓洲,上刻有石记焉。”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号称陶朱公,儒学商圣与道家财神,在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激流勇退,泛舟五湖,先辗转至齐国,后离开陶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他带着西施沿长江逆水而行,到了城陵矶后折向洞庭湖,先到君山祭拜二妃,然后到了南湖之畔的“钓洲”隐居。钓洲即心湖边的三道湾,范蠡与西施在心湖边留下了自在幸福的身影。至今㴩湖(今南湖)边仍有范蠡祠和西施故园,心湖边还有一座“五湖轩”。岳阳华容还有范蠡墓。
洞庭湖边,还流传着“柳毅传书”的爱情传说。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公主,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龙女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叔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公主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龙女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难辞,遂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而柳毅与龙女订约之处,便在心湖。至今岳阳君山仍有“柳毅井”,心湖有“柳毅亭”。
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末年,元将阿里海涯攻入湖南岳州。徐君宝的妻子,岳州人氏,姓名已佚,被掠至临安,拘住在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故居中。徐妻貌美多才,秉性刚烈,为祭亡国和夫君,“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在壁上题《满庭芳》后投池而亡。她的词,被多种史籍和宋词选本载而留传。其刚节之气,从明代隆庆年间始,被载入历代史志而流传。至今岳阳心湖边,仍有徐君宝妻故居。词云: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这首《满庭芳》是徐君宝妻的绝命词,也是她惟一幸存传世的作品。词人笔力遒劲,情感充沛,用典精切。家国之痛,夫妻之情,相互交织,表达了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的深致哀悼,倾诉了对丈夫最后的无限思怀。数百年来,人们以“至今烟雨江天暮,犹似哀吟续《九歌》”赞之。“徐郎何在?”生死两茫茫,惆怅何其多。悲愤激烈而凄恻低徊,其言之哀,不忍卒读。其词最后绝唱“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之至!
洞庭湖畔,爱情传颂了几千年。后羿与嫦娥,舜帝与二妃、范蠡与西施,柳毅与龙女……你与谁?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