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特色的赫哲族鱼骨文化 极具人气的高尾山火渡祭

传统节日

我国各个民族之间都不乏能工巧匠,所以民族文化里的那些特殊的工艺流传下来。作为与赫哲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渔业,不仅仅体现在饮食方面。吃剩下的鱼骨头经过精心的雕琢,演变成今天的鱼骨工艺,是赫哲族文化里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

赫哲族的鱼骨工艺,是赫哲族老渔民孙有财在赫哲族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开掘形成的。他制作的鱼骨工艺品,用料都是天然鱼骨,作品多取材于赫哲族历史传说,如“阔力”、“神斧”、“木昆达出世”等。

他的鱼骨工艺,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现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堪称赫哲族文化园林里的一株奇葩。一九九五年,孙有财老人开掘制作的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

赫哲族的鱼骨工艺,是在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开掘形成的。之所以有了鱼骨工艺,这与赫哲族深邃的鱼文化密不可分。鱼是赫哲人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有用吃剩的鱼骨制作鱼骨工艺品的奇想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鱼骨工艺品的用料都是天然鱼骨,用鳔胶粘接,其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现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堪称赫哲族文化园林里的一株奇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赫哲族的鱼骨工艺迈向了它自形成以来的第一个高峰。

在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一绝”大赛上获得了银奖。应该说,它是国内鲜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艺术生活视野,丰富了祖国文化艺术宝库。

赫哲族鱼骨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赫哲族作为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因此赫哲族特有的鱼皮衣、鱼皮靴,用磨砺而成的鱼骨、鱼刺作为身佩、头佩、项饰、胸饰、腰饰等做为装饰品就不足为奇。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历史的变更赫哲族鱼骨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

鱼骨工艺制做过程

把餐剩的鱼骨收集到一起,加注热水再倒入洗涤剂、消毒漂白进行10小时左右。

把在水中的鱼骨用木棍激烈搅动,便其上的残鱼肉脱离鱼骨。然后捞出再放到清水里,用刷子刷干净。

把刷好的鱼骨晾干后用剪刀剪下将要制做工艺品所需部分。

先把鱼骨散件用和钢锉修剪造型工艺品所需的各各部分。然后按自己的构思或原图进行用快干胶粘接制做工艺品。

鱼骨工艺品的制做,可视鱼骨的形状顺其样式拼粘各种图样的工艺品,这样就能制作者的想象来进行艺术加工了。

极具人气的高尾山火渡祭

位于东京近郊的高尾山,被米其林杂志评为三星级旅游圣地。在这里,高尾山火渡祭于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天举行,是高尾山药王院的例行活动,高尾山的僧侣们令人惊叹地在火焰上行走,以宣告春天的到来。

火渡祭是在山麓祈祷殿广场举办的,火渡祭上,在山中修行的那些被称为“山伏”的僧侣们要进行水行、火行等艰苦修行,其中火行面向游客开放。从下午1点左右开始,位于山麓广场的护摩坛堆积的木柴将被点燃,山僧们一边祈祷,一边赤足渡火,以祈求世界和平、无病息灾和全家安全等。

高尾山自古作为修验道之山而被信仰,火渡祭的修行作为高尾山的惯例仪式得到了长久的传承,作为修行之一,以前是山伏使用火来进行,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参加,也深受海外游客的欢迎。

此外,高尾山还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迷人的着名旅游圣地,拥有6条景色多变的步道,每年都吸引着约250万人前来观光。山上还配备了缆车、电梯等配套设施,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都可以轻松登山,很有人气。山顶处座落着高尾山药王院建筑群,除了药王院正殿之外,还有用于祭祀日本天狗(日本神话传说中特有的怪物,鼻子很长)的天狗社等。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从山顶眺望到富士山的雄姿。

高尾山药王院

正式名称是“高尾山药王院有喜寺”,于744年(天平16年),由圣武天皇下令作为东国镇守的祈愿寺,高僧行基菩萨是开山祖。药王院的名字是于创建初期,将药师如来作为主佛而由来。现在作为真言宗智山派的三大本山之一而闻名,另外两大本山为“成田山新胜寺”和“川崎大师平间寺”。

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州传统民居

苏州传统民居的门当有着独特的造型样式,雕刻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从苏州园林及传统民居门枕石的寻访中,作者对这一建筑构件的分布、类型、造型和装饰纹样做了比较,从中感悟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儒家思想和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

传统民居的大门口常有一对石质或木质构件,它们在门槛两侧下方承托大门转轴,因形状像个枕头故名“门枕石”,俗称“门当”,与门楣上方的短圆柱形“户对”相望。这也是古代婚配嫁娶时门当户对的由来。

江南地区数苏州的门枕石保存较多,且年代较早。虎丘云岩寺断梁殿门前的一对螺纹抱鼓石就是元代造断梁殿时的原物,形状如卧狮,历经千年仍显出它古朴而大气的风韵。苏州地区目前能见到的门枕石大多为明、清所遗,明清时期江南的富裕使得建筑文化飞速发展,门枕石在形式、内容和艺术品位上也都达到了顶峰。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