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蒙古族游牧文化 富有地域特色的蒙古族刺绣

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每一个人从小都是马背上长大的,就因为每一代都在辽阔的蒙古高原生长的。所以在这样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蒙古族独有的游牧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界万物有灵为信条的思想。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形成

就游牧文化而言,它与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质上是人通过和自然的斗争而生存、生活。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是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到阴山山脉。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半干旱、干旱类型,降水稀少、冬季漫长寒冷,且常有暴风雪,夏季短暂干热,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多风沙、富日照。

植被类型是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适合狩猎和游牧,孕育了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是游牧文化的摇篮。13世纪,蒙古民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族纷争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汇聚、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等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蒙古族游牧文化。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逐水草迁徙”、“黑车白帐”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且会形成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习俗。蒙古族从事的游牧业,在中国史书上被描绘成“逐水草迁徙”、“黑车白帐”,看似无规律的游荡生活,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又不破坏和使其退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富有地域特色的蒙古族刺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蒙古族刺绣的简介

刺绣,在蒙古语中叫做“嗒塔戈玛拉”。说道刺绣,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苏杭刺绣,认为是江南秀女的专利,其实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蒙古族民间有一首“荷包歌”是这样唱的:

八岁的姑娘呀绣呀绣到一十六岁,像是班禅援给僧人的荷包。九岁的姑娘呀绣呀绣呀到一十八岁,九条金龙呀转动着眼睛的荷包,十几岁的姑娘绣呀绣到二十整,十只孔雀呀衔着的荷包。

蒙古族的姑娘从小就要和母亲学习刺绣。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如果来辽阔的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就会发现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她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的表现方法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其表现方法有:夸张、对比、象征、添加、简练的各种表现方法,用彩色的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各种绸布、皮革上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各种精美图案的刺绣。刺绣工艺大体分绣花、补花、盘花、抠花、还有混合绣等。绣制成精制的纹样装饰在服饰任意部位,使蒙古族服饰、刺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蒙古族刺绣,不仅代表着本土文化,而且也表现了蒙古族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了蒙古族在一个时代中的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是一种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文化。

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蒙古族刺绣

1、历史渊源

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13世纪下半叶(元朝)之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蒙古族的祖先结合自己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创造了适合自己民族需要的衣冠靴帽和器皿家具。

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绣的使用很普遍,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民族居住的一种帐幕,蒙古包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要用贴花刺绣方法装饰,地下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成为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适。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前襟花”、“衣侧花”以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恰当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浅黄、粉绿色的镶边,显得非常悦目。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这些刺绣品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在刺绣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使人从艺术享受中得到审美教育。

2、传承方式

在蒙古民族中自古以来有家家妇女善于刺绣的传统习惯。在古代,不论蒙古贵族妇女,还是贫苦的妇女,一律学习掌握刺绣。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掌握家中各种针线活儿的技能,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指导的,主要是从母亲熟练的针线、刺绣中得到启发和培养的。

在古代的蒙古社会中是不出售各种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种用品和刺绣品全部由每个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因为自己做的是根据使用对象和身体情况不同而制做的。家中女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刺绣的能力达到比较熟练的时候,在进一步学习刺绣的同时,还要进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斯布登高吐拉”,这种“斯布登高吐拉”就是从娘家带给婆家全家的见面礼,从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几双鞋和靴子,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细心,其造型和图案的花纹也十分讲究,刺绣的技巧也十分精细,同时还要给新郎精心刺绣八个飘带的烟荷包,这些都是在出嫁前赶制的。(这些习惯在东部蒙族旗县尤为突出)这种靴子的刺绣好坏,常用来衡量姑娘的聪颖程度和能力。

更新于:9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