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聚会庆祝的地方就会伴随着舞蹈和音乐。尤其是我们的各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同时集体的舞蹈和音乐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在景颇族文化里甚至单独拿出来一天的时间来举办大型歌舞,它的名字就叫做:目瑙纵歌。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
“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
“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大节日,男婚女嫁,亲人团聚等场合,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总戈)。传统盛大的目脑(总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几天内举行,时间四至五日不等。选双日歌舞,忌单日进行。
每逢节日,景颇族的男女老少便齐集广场,穿着盛装。小伙头戴洁白的包头镶缀着红穗,姑娘们穿着黑丝绒短衫,身佩彩珠,颈戴项圈下围彩色夺目的羊毛花裙。“木脑”广场的中心,竖立着木脑桩。木脑柱一般高约二十米左右,是用两块栗木板制成。
木板两侧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右侧常常画的是蕨菜。它在景颇族人们心目中是团结和向前的标志;左侧往往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的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又涂上一种颜色。在两个木柱之间交叉看两把银光闪亮的大刀。
在木脑柱的旁边还树有两块大木板,各高八米左右,上面也是图案饰绘。横匾上画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下面磺匾画的是家畜,农作物,紧靠木脑柱和横匾,是两座仰望未来的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挂有各种具有乐器,直径一米左右的八面鋩锣,两个长二米的大皮鼓以及其他乐器,最外层的竹篱笆,开两道门。?
“木脑”开始,与会人们欢腾。先是礼乐齐奏,笙管、大鼓、铓锣金声玉振,音响交杂,悦耳动听,然后是一列景颇族妇女出场,她用头顶着礼物花篮内装着鸡蛋、糯米、米酒,从篱笆的右门轻举脚步,进入会场。这时礼炮骤鸣,欢声雷动,来自各地的景颇族同胞,赠物敬酒,翩翩起舞。仪式一经揭开,要跳两个通宵,从晚到晨,从晨到晚。
丰富多彩的景颇族舞蹈文化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族民间舞含双重性,自娱性,表演性兼而有之。
目瑙纵歌:意思是大伙唱歌跳舞,是集宗教祭祀、歌舞为一体的大型集体歌舞。舞场通常选在大而平的草坪上,四周用篱笆围成圆形,东西南北各留一门为出入口,舞场中央要竖起高大的“目瑙示栋”牌坊,上绘各种图案及舞蹈路线图。舞蹈开始前先举行仪式,鸣枪放炮。以走舞为主,并由领舞带领舞队按特定的路线图旋进旋出,舞时既唱也跳。
龙洞歌:“龙洞歌”系景颇族载瓦语,景颇族大山语称“恩奇恩康”,译成汉语即“长矛舞”,是景颇族白天跳的丧葬舞蹈,一般长者死后跳。舞蹈时间限定于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主舞者为三个成年男性,手持长矛、小铓先在死者家室内起舞,同时室外场院则由一人带领群众跳“目瑙舞”,三位主舞者由室内跳到室外与众人相会共舞。舞风古朴,神秘气氛甚浓。
恩港斋:系景颇族大山语,载瓦语称“歇糯”,译成汉语为“盾牌舞”,是景颇族传统丧葬舞蹈之一,有威望的老人死后跳。跳舞人数4人,舞者一律左手持盾牌,右手握一把长刀,4人对舞。先于死者家室内起舞,从房内一直跳到场院,不断挥舞长刀左劈右砍,意为替亡魂撵鬼开路,每舞上一段时间,要放一阵火药枪,以助声势。
金斋斋:“金斋斋”系景颇语,是景颇族最高规格的丧葬舞蹈,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高寿老人正常病故后,方为其跳“金斋斋”。该舞只在丧事最后一天跳,参舞人数二人或八人不等。舞者全身赤裸,仅用野藤树叶围系于腰部,头戴面具,身体及四肢的裸露部位均用黑、白涂料绘满花纹,装扮成雌雄二性,舞时双手持一木棍,也有的持铁质或木质长矛,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
刀舞:景颇族民间舞蹈。有“拳嘎”和“摆拳嘎”两类,“拳嘎”重于武术形式,步伐稳健扎实,舞姿低矮,劈砍有力,进退攻防均有很强的实战性。“摆拳嘎”意为刀花,舞步较“拳嘎”轻盈灵活,运刀轻快,多腕花,注重表演情感的搭配,动作流畅优美,情趣欢快。有单人单刀、单人双刀、集体刀舞等多种形式。
景颇族民间舞蹈在经历很长的原始时期后,随着景颇族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和邻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下,相应的也有所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演变多侧重于内容方面,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加进了新的内容,如现在的格本歌、整歌中的农业生产和建房内容,反映的是景颇族社会进入初期农业社会的生产情况。
景颇族对外来文化既善于吸收也善于消化,南迁之后和当地的傣族、傈僳族、汉族等接触,他们不断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用以丰富自己的民间舞蹈。整歌就是吸收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而溶合到本民族舞蹈中,创造出景颇族风格特色的“象脚鼓舞”。叮歌则是吸收了傈僳族的“弦子舞”,融合景颇族自己的内容而形成的。
更新于:2天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