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嗜酸辣饮食习俗的仫佬族 日常仫佬族食物

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导致每个地方的饮食口味不同。就好比四川人喜欢吃辣,几乎顿顿是无辣不欢。而在南方地区却有一些人不敢吃辣,无法忍受那种辛辣的感觉。而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仫佬族又有怎样饮食习惯呢?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族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为辅助粮食。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十分艰苦。一般家庭白天均食稀饭,晚上才吃上干饭,有的家庭连晚上也吃不上干饭。仫佬人常以稀饭当饭,酸辣当菜,久而久之,习以为常。

现在生活已大大改善了,但这种传统习惯仍未改变。一般家庭都是早粥夜饭,早餐、午餐多以酸辣佐食,晚餐才煮菜。尤其是夏秋季节,农事繁忙,气候炎热,更是如此。因此,家家有酸坛,少则几个,多则十数个;家家有辣椒钵,酸辣食品每餐必备。即便逢年过节,鸡鸭鱼肉摆满桌子,也少不了一钵酸辣食品。

仫佬人的酸坛,分水坛与干坛两种,水坛腌的多是时鲜瓜菜,也有把时鲜瓜菜晒干留存下来,待到瓜菜淡季放入水酸坛腌制的。腌制方法较简单,只需将腌料洗净切好,加盐拌匀,投入坛里,两三天后即可食用,但不耐久存。干坛腌菜手续较复杂,首先把腌料洗净切碎成半干,后用食盐搓匀,再拌上糖、酒或甜酒、辣椒粉等调料,然后入坛压紧,密封坛口,一两月后即可食用,可保存一两年而不变质。干腌的酸品,酸、甜、咸、辣、香五味俱备,脆嫩爽口,别具风味,仫佬人视为酸中珍品,宴请宾朋,常掏出一些让客人品尝,不但毫无怠慢之意,反而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仫佬人腌制的酸品,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蒜头、蒜芎、蒜苗、薤头、薤苗、豆角、刀豆、萝卜、黄瓜、青椒、莴笋、青菜椒、莲藕、泡菜、芋蒙、嫩姜等等。但从来不腌肉类,而且切忌荤腥油脂沾着酸坛。

日常仫佬族食物

白馍

白馍是糯米制品,其做法是:先把糯米蒸成熟饭,放在石臼里捣烂,然后捏成拳头大的团子,吃时可用火烤,香甜爽口,也可用糖水煮食。

五色糯饭

五色糯饭是一种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先用红、黄、黑三种颜色将泡好的糯米分别染色,以及不染色的白糯米放入蒸熟,便成了色美味好的五色糯饭了,由于染料取自花朵的天然汁液,而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除具有特殊的香味外,还有防病祛邪、治疗腰酸骨痛的功效。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做法讲究火候,只有八分熟。

斗糍粑

“斗糍粑”是仫佬山乡在春节期间家用糯米饭舂制的,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青壮年男子便摆开架式,高举"丁"字形榔锤,一上一下把糯米舂溶。一日糯米饭舂溶后,青壮年妇女便取出来做成馍饼,先放在用鸡蛋黄或茶油抹过的大簸箩里,然后移到芭蕉叶上晾干,印盖花纹图案。“斗糍耙”在仫佬山乡还是送礼的佳品呢!

重阳酒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时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它们来历还反映了仫佬人民纯朴善良的心地。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评论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