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阿昌族文化包罗万象,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始古朴的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阿露窝罗节,阿露窝罗节神秘奇特,不仅是大型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吧。

阿昌族民族传统节日,叫“阿露窝罗节”。它由窝罗节和阿露节,合并而来。“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同时盛行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潞西市和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及大理州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

“窝罗节”源于阿昌族的蹬窝罗习俗。“窝罗”原本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它是从阿昌族先民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呼应叹词“哦罗”演化而来的,逐渐发展成庆祝捕获猎物的原始宗教歌舞,“手舞之、足蹈之”,从而发展到了原始自然崇拜的“感谢山林之神,赏赐猎物”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化到后来,阿昌族群体性“蹬窝罗”活动萌芽成民俗活动,民间主要在每年农闲季节的正月初二至十六,和村举寨,集中举行。

“阿露节”,也称“熬露节”,汉语称“会街节”,是迎接菩萨下凡的宗教盛会。相传,在农历九月初十,菩萨返回人间。这天,大地金光普照,青龙跳出水面,白象也从深山跑出来,人世间的一切灾难就会全部消失。以后,每逢这一天,阿昌族就制作出漂亮的青龙、白象,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迎接佛祖回到人间。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农历九月为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节日时间两天。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将两个节日统一为“阿露窝罗节”,并将节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节日时间两天。从此,“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并赋予了庆贺民族团结、欢庆丰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义。

节日活动

阿露窝乐活动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行。

选神树

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选一棵标直的栗树作为神树,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以后,才将该树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无数条绳子拴着树身,由全体参加人员拖到寨子,逢沟过沟,逢坎过坎,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着迎接神树进村。

建祭台

神树到了寨中宽畅的祭祀场后,再将神树立起来,围着神树搭建祭台,在树上挂上大弓,安上太阳,披挂起鲜花绿叶,在祭祀台上绘满阿昌服饰图案。随着木刻水獭猫举上神座,祭祀台宣告搭起。

祭祀

神灵附体的大活袍(巫师)将五谷茶酒和鲜花水果摆上祭坛后,他便挥舞起鹰尾大扇高声颂经,传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创世史诗,赞颂人类始祖的大恩大德。接着狮子舞队和大象舞队,一齐参拜神座;向创世始祖致敬。

跳舞

之后,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蘸着清清泉水,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跳起阿露窝乐舞,表示对祖先深深的谢意。随之,各种文艺活动依次展开,直至礼毕。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这些诗歌、传说都十分朴实,生动感人。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种“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

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间体育也丰富多彩,如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和武术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植物。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被阿昌族称为“我们民族历史的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史诗不仅以阿昌人的历史经验、生活体验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对于为什么男人无乳,女人无须?为什么牛犁田?马驮货?大地为什么凸凹?日月为什么旋转等等人类生存状况问题,也作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在阿昌族社会,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读与传承着。

爱情乐器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竹琴、洞箫、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户撒刀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还有专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颇刀等。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屯驻户腊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后来,这些匠人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人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而且工艺越来越精湛。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地区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