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 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之彩他阿牟

传统节日

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表达你所想的,是人思想的表达工具,是人际交际不可或缺的符号。因地语差异,语言的种类很多,每个国家为了方便交流都会有自己国家的语言,我国地域辽阔,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那么,一起走进哈尼族文化看看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吧。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表达自己的语言文字。1949年以后,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

这个方案于一九五七年三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通过,又经一九五八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在此期间,中央民族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开设哈尼语文专业,培养哈尼语文工作干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哈尼文读本》、《哈汉对照词汇》、《哈尼民歌选》等十多种哈尼文读物,为哈尼文试行工作准备了条件。

一九五八年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近几年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哈尼文即将继续试验推行。哈尼文在记录哈尼语广播稿、电影的哈尼语翻译以及搜集整理哈尼族民间文学等方面已经发挥积极作用。

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之彩他阿牟

诅咒瘟疫鬼彩他阿牟,是云南勐海西定一带哈尼族的民间祭祀节日,在每年旱季末举行。所谓的“彩他阿牟”是哈尼语,哈尼族人认为这是一个瘟疫鬼的名字。当地哈尼族认为,人和牲畜得病传疫,都是由于瘟疫鬼“彩他阿牟”在作怪,故每年此时,都要在追玛(祭师)的主持下,举行咒瘟疫鬼彩他阿牟的仪式。

届时,各户人家先用泥捏成马、牛、羊、猪等各种牲畜送到追玛家,并放进一个用竹片和芭蕉叶编成的小筐中,小筐四角插着木棍,上扎红、白布。人们边把泥捏的动物放进筐中,边对它们吐唾沫,大声咒骂,以示对疫鬼的憎恨,然后抬至村外,扔进深沟里。去送瘟疫鬼的人还要用枪弩对沟里任意射击,意为驱跑疫魔,人畜平安。

像诅咒彩他阿牟这样的以维护村寨公共利益为宗旨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村寨成员产生了一种自觉而强烈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自觉地维护宗教的秩序,并最大限度地恪守宗教职责,其目的在于祈求村寨的繁荣兴盛,寨人的平安与增加粮畜的不断丰收。

简单奇特的哈尼族乐器

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哈尼语称各比、梅巴、妞巴。彝语称非里、尔吉非里、比鲁、乌勒。汉语称巴乌。流行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

简单奇特的哈尼族乐器——巴乌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

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

于是妨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