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过年的习俗 布朗族开门节

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节日,而在不同的民族甚至城市在春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春节预示这新的一年就要到来,而为了庆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人们会在这一天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举行一些节目。你知道布朗族过年时会有什么习俗吗?下面的布朗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布朗族

布郎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郎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塌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

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居住边缘地区的布朗族人的春节是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为时三日。第一天准备糯米粉等节日货物;第二天杀猪宰牛、互赠糯米粑粑,到缅寺赕佛,年轻人敲象脚鼓、击锣、唱歌跳舞、打布朗球;第三天到缅寺听佛爷诵经、滴水。居住内地的布朗族人过春节时,有的地方初一凌晨要去山泉“抢新水”,期盼全年吉祥。还有的地方,初一妇女和小孩不能出门,男子集体前往山上打猎;初二到山林先祭山神土地,后到龙潭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初三和初五,每日要祭祖先,互相拜年,有条件的村寨还举行唱歌活动。

布朗族开门节

布朗族开门节于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全村信徒携带贡品前往缅寺施舍功德,老人进缅寺听佛爷诵经,三日后返家,期间全村停止生产。这三天的夜晚,青年男女尽情唱歌跳舞,击鼓锣。三天后,将缅寺大门打开,僧侣可以出门串寨。

历时三个月的守夏期即将结束,人们在节日期间按照宗教习俗做好各种传统佛事活动后,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群众,就开始着手迎接开门节的到来。届时,山寨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各家各户制作金银花篮、劫波树等贩物。

佛历12月14日这天,布朗族妇女们下山到坝子购买要带到佛寺里敬献的物品,在家里准备布施给居士们的粽子及食品。第二天清晨,到佛寺里敬香膜拜的人们,带着各自制作的赕物,陆续来到佛寺,按先后顺序进入佛寺敬献物品,听经受戒、滴水祈福。

佛爷向信徒们传教开门(出夏)《功德经》及《阿毗达摩经》(大法),教育人们谨记守夏的功德,出夏后继续以身、以语、以意布施持戒,多行善事,积聚功德。

开门节是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相融合后而出现的民族节日,是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共同的文化现象,佛教色彩也注入这一节日当中,在节日期间有许多丰富的佛教文化活动。这个节日是佛教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傣族、布朗族人民将它视为一年中最神圣的节日。

载歌载舞的布朗族桑衎节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有着许多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桑衎节”就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其实用我们布朗话是叫“考摆”(同音),是我们布朗同胞的新年,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中旬过的,为了让大家有个统一的时间,政府把4月9日至12日定为布朗族的桑衎节,节日期间各村寨的布朗族同胞都会杀猪宰牛、自制火花、载歌载舞等形式共同庆祝节日。

更新于:9天前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