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人民有着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节日习俗、婚俗、食俗上,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那么,你知道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吗?一起来看看吧。
酸食酸品
侗族有“侗不离酸”,仫佬族的饮食也离不开酸。在仫佬山乡,无论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诸如酸柠檬、酸木瓜、酸萝卜、酸豆角等。
包桐叶粽
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节,仫佬族家家包桐叶粽。此粽扁长,形似狗舌,又称为狗舌糍粑。这种糍粑松软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风味美食。
喝重阳酒
仫佬山乡的农历九月,稻子收获了。人们使用最好的糯米酿制成浓醇而后劲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阳节,故称“重阳酒”。
走坡
又称坡会、歌坡、走坡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一般选在野外风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场间,“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会与之对唱下去,你来我往,互相赞扬,盘问姓名、年庚、住地等,并相约再会,互赠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给男的新布鞋),定下终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恋爱的自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
会亲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会亲”,就是媒人由男女双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备办酒席一担,放在预定的十字路口,然后回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亲友来到路口,进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带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备有酒席一担放在路边,由男家父母、亲友去进食一餐。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在广西,仫佬族依饭节是罗城仫佬山乡人民群众的一个最为独特、隆重而又富于神秘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传统节日。如今,仫佬族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据凤凰网报道,依饭节历史达500年,成仫佬族文化传承象征。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的活动。他们三人为一“冬”(组),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冬”为胜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2015羊年十二星座运程
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
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
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2015羊年十二生肖运程
属鼠人属牛人属虎人属兔人
属龙人属蛇人属马人属羊人
属猴人属鸡人属狗人属猪人
仫佬族的民俗戏曲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彩调是流行于广西北部桂林、柳州、宜州、河池一带的汉语地方戏曲。彩调内容有农事问答、有青年谈情,也有吉祥祝福,还有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即兴演唱,深受仫佬人家欢迎。
约在1880年前后,仫佬人聚居的罗城等地已经有彩调了。仫佬山寨有不少业余彩调班子,四把乡大梧村在1940年前后就有两个小班子,过去吉门修建一个彩调石头舞台,迄今仍保存着。每年春节期间,为仫佬山乡演出彩调的高潮时期,罗城着名仫佬族彩调艺人吴吉扬创作《半夜拜菩萨》深受人民喜爱。
1923年罗城县四把街吴金利从柳州学戏回乡,组织彩调班。同时桂林彩调艺人也来罗城东门乡授艺,成立彩调班,从此,仫佬族村寨纷纷组织业余彩调团,农闲时排练,节日时合伙演出。其中四把乡大吴村吴吉扬1940年参加本村彩调班,自编自导自深剧目如《初一拜菩萨》、《娘害我》等,颇受群众喜爱。从1950—1958年四把乡先后成立六个业余剧团,两个俱乐部。在两乡推动下,全县成立业余剧团50多个,农民业余演员上千人。
80年代,仫佬族剧作家赖锐民和彩调艺术家江波合作《潘曼水传》。这是一部仫佬族口头文学中机智人物潘曼的故事,是与彩调艺术、仫佬族民间音乐舞蹈、仫佬族民俗风情相结合的仫佬族风情歌舞剧,由罗城仫族自治县文艺队演出。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