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 不一样的柯尔克孜族乐器

民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名族,关于柯尔克孜族,在我国汉文史籍很早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可以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民风淳朴高山居民民族,大家了解这个民族吗?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柯尔克孜族文化的民族历史吧。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

汉初,曾役属于匈奴,汉征服匈奴后,大部分摆脱了匈奴统治。一部分随匈奴西迁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亚一带。隋唐时受突厥统治。黠戛斯灭了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与唐关系甚密。时黠戛斯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多次助唐征突厥和李克用之乱。

13世纪接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为改变当地面貌。元从内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农民迁至谦州(今乌鲁克木河南鄂依玛克处之古城),进行陶冶、冶炼、织造、制造舟楫和渔具等手工业生产;鼓励军屯、民屯,备给耕牛、农具、衣服,发展农业生产,并建库廪,设粮仓,开盐矿,辟驿道,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吉利吉思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吉利吉思人被迁至今东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东等地,后融合于当地民族。

元亡以后,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柯尔克孜族的处境开始恶化。被迫迁至帕米尔高原和天山荒僻的深山里。后来,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民为摆脱准噶尔贵族的统治,又迁至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及其附近;一部分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原本完整的柯尔克孜族被分开来,人口也急剧下降。

不一样的柯尔克孜族乐器

考姆兹,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库木孜、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历史悠久。考姆兹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考姆兹即火不思的谐音。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浑不似”之名。

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考姆兹较为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时期,考姆兹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柯尔克孜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主要聚居于新疆西南部,据清代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除了弹弦乐器考姆兹外,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克亚克,气鸣乐器鹰骨笛,体鸣乐器铁簧、锣和钹等。

每逢节日,牧民群众和民间乐手就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生动活泼的考姆兹演奏比赛,比弹奏技巧的高超,比弹唱旋律的优美,比乐曲创作的新颖。牧民得到娱乐,乐手得到提高。

考姆兹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与火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民间传统的考姆兹,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考姆兹,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

现代考姆兹,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厘米。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面宽20厘米。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

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琴弦由弦孔中穿出,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别具特色的柯尔克孜族猎鹰文化

猎鹰起源于东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现在已经没有人愿学了。鹰性情凶悍,桀骜不驯,一般人都是从雏鹰开始喂养,逐步驯化。但它费时费工,驯出的鹰过于娇弱,缺少野生鹰的攻击力。真正的驯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驯养。难度虽大,但一旦驯化,威力加倍。

自家驯养的上百只猎鹰。每当冬季出猎,柯尔克孜族驯鹰手身跨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奔驰于山林草原之间,必会有所收获。

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阿合奇县地处高寒山区。北部天山南脉,南部喀拉铁克山,中间夹着狭长的托什干河谷。河谷山麓地带,夏秋季节水草丰美,为猎鹰准备了足够的兔子、老鼠甚至狐狸等美食。世居在此的柯尔克孜族人和他们的猎鹰都在这里找到了乐土。

自古至今,猎鹰都是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员,在鹰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他们更是为家里的猎鹰登记了“户口”。

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是中国文化部命名的“猎鹰之乡”,全乡400多户牧民,几乎都会驯鹰捕猎,牧民们希望继续驯养猎鹰,但又不想触犯法律。

新疆阿合奇县的柯尔克孜族驯鹰老艺人,“打鹰”、“熬鹰”、“驯鹰”、“放鹰”、“玩鹰”、“猎鹰走私”等诸多知识,深入猎鹰第一乡专心研究过程历时七载。阿合奇县是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方,柯尔克孜族占近百分之八十。由于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原始的猎鹰驯养方式,因此又被誉为中国的“猎鹰之乡”,当地柯尔克孜族也被誉为“鹰王”。

1991年英国驯鹰专家安德鲁在来到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考察驯鹰技艺时说,世界上,猎鹰的故乡在阿合奇县的苏木塔什乡。而苏木塔什乡的400多户牧民,家家养鹰驯鹰捕猎,是名副其实的驯鹰的故乡。每到冬季,苏木塔什乡云集着数百只驯鹰,举行长达数日的猎鹰捕猎比赛,那妙趣横生和令人惊心动魂的场面,胜过到西班牙看斗牛。

更新于:5天前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