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感情的催化剂,喝酒能助兴,活跃气氛。在我国,迎送亲友、接待宾客、婚丧嫁娶和欢度喜庆佳节都离不开酒,喝酒几乎是每一个地区民族都有的习俗。俗话说“酒壮怂人胆”,酒不仅能增进人与人感情,增加亲和力,在特定场合下也能增强信心。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喝酒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怒族文化中的酒文化吧。
旧是怒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酒与怒族人就象鱼和水、茶和盐巴一样关系十分密切。酒文化贯穿在怒族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因此说,酒和怒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
怒族的历史,在唐代古籍《蛮书》中就有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楼,刀耕火种,狩猎,用黄连、黄蜡、兽皮、竹器、麻布等土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在怒族的酒文化中。按一天内的时间分:早上有“早酒”,白天有“晌午酒”,晚上有“夜酒”,临睡前还有“睡前酒”。按喝酒时的状态分:空腹喝是“空肚子酒”,有酒没菜是喝“寡酒”,醉后喝的是“醒酒”。
按人际间的亲疏分:第一次相识喝的是“见面酒”;熟人见面喝“碰杯酒”;交朋友要喝“交臂酒”;有朋自远方来,喝的是“接风酒”:送别要喝“送别酒”;相交日久感情深笃的人。要勾肩搭背脸贴脸腮贴腮地要喝“同心酒”;老朋友在一起要喝“双杯倒”或“三杯倒”;感情深要喝“益拉秀”(意为杯见底);亲友远行要喝“送行酒”;客人离开村寨要送“吾苏瓦讷”(意为“上路酒”)。
说亲带的是“奶妈俩讷”(意为说亲酒);定亲要喝“定亲酒”:女方家通知其亲属赴婚宴用的是“酒礼单”(怒族民间没有请柬,女方家通知亲戚赴婚宴时,必须带上男方家带来的酒,以酒代请柬。
别具一格的洛阳酒文化
行酒魏晋时期,崇尚清淡,文人雅士“行酒为习”。“数十人一樽”,围案依次传饮,谓之“行酒”。司行酒之职者,称为“典劝”,传饮一圈叫做“巡匝”。
啉尾饮宴晚到者,坐于末位,巡匝之末者为“蓝尾”,并“连饮三杯以慰之”,此举名为“啉尾”之戏。
曲水流觞周公营洛邑,“洛水泛杯”是此俗的来源。魏晋洛阳上巳,人们于洛水中泛杯,杯中盛酒,杯行至面前捞起即饮,称为“流觞”。之后人们在花园中辟“流杯亭”,曲水蜿蜒,酒杯顺流而下,以鼓点为节,鼓停即饮,故名“曲水流觞”。
乐饮自舞古人以舞助酒,目为雅事,众人围饮,酒行止处,其人即起自舞,也可请人代舞,但酒须自饮。洒酣耳热之时,便以赋诗为雅趣。
敬酒在庆寿、饯行、接风洗尘、乔迁、婚嫁等民间活动中,席间敬酒一般以三杯为限,然后被敬者回敬一杯。旧时洛阳尚有“收泪”风俗,即有丧子女者,友人设酒相邀,劝酒慰勉。平常酒宴均敬年长者酒,唯正月初一与平日不同,须年幼者先饮。“岁酒先拈辞不得”、“手把屠苏让少年”,今此俗形式已不大沿用,但敬酒之风仍十分盛行。
门盅洛阳宴席及朋友聚会,均先饮门杯,数量三杯不等,与会者举杯共饮,但以饮两杯居多,以寓好事成双之意。酒场初次相逢时,按例对饮三杯,以自此相识,成为朋友。清除门盅,即拉开“对酒”序幕。
送圈儿亦称打通关。门盅饮罢,便开始送圈儿,即从某一人开始,依次角胜饮酒。次序排列一般是主家先送或长者先送,然后依次进行,故有“酒场相逢先论齿,兄长弟幼各吟诗”之说。还可以公推一人,由其先送。通常输一圈和赢一圈须再补送一轮。
角胜形式角胜形式丰富多彩,有划拳(古称拇战)、猜宝、压指头、金钱不落地、鸡叨虫、推磨(跑马枚)、明七暗落筷枚、挑将打帮等。亦有人多时分为三组,两组对决,一组接战,接战须先申明打胜家(与胜者对垒)或坑里挖,亦谓挖稀泥(与败家战)。但通常以划拳角胜最为普遍。洛阳划拳讲究避指,即不得单出食指和小指,更不得食指中指并出,违者罚酒。送圈者全胜或全负,要按“三不过”的规矩重博一局。同时允许输两杯者喝一杯兑一杯,然后一次决胜负,俗曰“一脚蹬”。若其中一人连战皆北,也允许座中另一个挡住与胜者赌博一局,胜了,原输者的三杯酒可以不喝,此谓“一挡三不喝”。
罚酒罚酒有数种,即迟到罚、违令罚、滴酒罚、避指罚,均以三杯为限。迟到罚为做东者知会的客人没有按时到场,后通指宴席开始后晚来的人。滴酒罚是输酒者饮酒不尽,按“滴一滴儿,罚三盅儿”。违令罚是立下酒令后违犯“酒令”者,通常罚饮一杯。
头三尾四亦称首尾酒,为近年洛阳新兴之酒俗,即席间上鱼时,以盘中鱼的首尾方向作为执罚标准,鱼头正对之人饮三杯,鱼尾正对的两人共饮四杯,头尾所对之人极力推诿,也有谑称“肚五脊六”“背七肚八”,“赏个脸面”“高看一眼”“推心置腹”的劝酒招数。彼此推辞嬉戏,颇能活跃酒场气氛。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