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仫佬族山歌艺术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传统节日

山歌虽然不是仫佬族独有的艺术,但是仫佬族的山歌却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唱的山歌大多是以随口答、古条、口风等特点来唱出属于仫佬族自己的山歌。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族民间音乐大致分为:山歌、傩戏、舞狮的表演音乐三个部分。经音乐工作者整理,有民歌唱腔40多种句式,依饭节音乐19首,道场师公音乐19首和打击乐4首,狮舞《独角鹫》音乐3首和打击乐10首。仫佬族与汉族歌曲者共同发掘和整理出仫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

仫佬的民歌也多姿多彩,仫佬人日常讲话用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仫佬语”;但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山歌是其民歌的一部分,仫佬族人民历来喜欢唱歌,不仅在“走坡”时山歌遍野,在喜庆日子里歌声不绝,即使在圩上、在田间、在家里,只要有感于心,便用山歌表达,如今的仫佬山乡,时时有歌声,处处是歌场。仫佬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仫佬族山歌有“有条”、“随口答”和“口风”三类。“有条”歌即叙事歌,如《唱罗城》、《孟姜女》、《刘三姐》等。“随口答”为即兴吟唱的山歌,以情歌为主。“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和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

随口答

仫佬族山歌之一种,歌词由唱者随意编造,没有一定的歌本,但最能体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天才。多在平日赶圩、“走坡”、婚姻喜庆、节日会期、寻亲访友、生产劳动时唱用。每首四句、六句,每句七字,也有十一字和六字头七字尾的,体裁自由又押韵,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古条

古条是一种故事式的歌谣,内容大多是一些流行民间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神话传说。如《唱罗城》、《吕蒙正受害》等,每首歌都有一定的歌词,不能随意创造,现有的歌本大都属于这类。每一古条歌歌词最多30首,最少15首,各首歌词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必须押韵,内容既有拆字、拼书、示意的,也有问人、问事、问物、自问自答的,实际上就是一篇优美动听的叙事诗。在仫佬山乡的良辰吉日里,大都以唱“古条”为主,唱者多是中年人。

口风

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机智幽默诙谐。

口风分“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前者多以劝人为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劝、和睦邻里为内容;后者则着重以抨击社会歪风邪佞之气,嘲讽丑恶现象为主要内容,也有在大家互相嘲骂时唱的。一般不拘格式,随意创造,也没有记在本子上,歌词不以句论,而以120、240、280字为一首,因字数规定严格,措词又比较拘紧,难编难记,所以唱用的人很少。

由于唱歌的场合不同,所唱的歌也有分别,在“走坡”时主要唱“随口答”,间唱“口风”,但不唱“古条”;在家中的喜庆场合,则以唱“古条”为主,也有“随口答”,但不唱“口风”。

仫佬族山歌现已多用“土拐话”唱,也有不少人懂得唱仫佬歌,但能随意创造山歌的已经不多了。

无论唱“古条”、“随口答”还是“口风”,必须是对唱的,而且至少是两个对两个,没有一个对一个的。在“走坡”时,青年男女每十十二人组成群唱,唱了一会再分唱,分唱到两人对唱为止。唱的时候,先由一人领唱,唱到每句中段,陪唱的人便随声附和。

此外,如果按句式分,仫佬民歌有几十种歌体。民间歌手或按全首句数,或按每句字数,或按全首字数称呼歌名。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更新于:9小时前